“聽聞最近是有北方訊息傳來?”
周瑜微微一笑而問,對於北邊的訊息周瑜等人自然是知道,所以衛濤點點頭,直接回答道。
“不錯,張遼等人還是來信言道,已經是如我所言將那幾族之人逐漸壓服。說起來,經此一事之後,恐怕那幾族的最後一段脊樑骨也就是被壓彎了,日後再想要反抗也不可能,徹底的融入我中原大漢也不過是時間問題,日後子煌煌漢族,哪裡還有什麼匈奴、鮮卑、烏桓、羌族?”
提起這事衛濤就是不由得微微一笑,重生一次,對於衛濤而言,這就是最令他感覺到自豪的事情。
五胡亂華已經基本可以肯定不會發生,甚至隨著衛濤這策略逐步深入,還更有可能是將那些本來不服從大漢的異族融合進來,進一步增強大漢民族的實力,而後逐漸是向外開拓。
這怎能讓衛濤不開心?
“正是此事。不過此事我軍雖知,但那曹軍卻是不知。對於這樣不知的情況,也許曹操、司馬懿不為所動,但那楊修豈會不為所動?”
周瑜這時候微微一笑而道,這一局不僅是他,還有衛濤麾下其他的謀士,一起佈置良久。(未完待續。。)
第四百二十三章 真正所謀
“丞相,如今情況便是如此,那衛濤後方有患,以那衛濤的性子,必定是以應付外族事情為大,應當我軍為小。畢竟縱然是與丞相這一戰約戰戰敗,也不過是與我大漢和平共處、互不侵犯而已,日後其實力強盛自然可再捲土重來。”
楊修這時候正是在帳中侃侃而談。
“如今我大漢所有之地,多是平原江河,算不得易守難攻,我想那衛濤之所以願意與丞相定約,也是因為不想太過傷於中原實力。既然衛濤如此心軟,丞相何不一舉破之,以得十年之安?”
在曹操屬下來看,當初曹操之提議與衛濤如此一戰,原因就在於其領地委實不好做防守。
這時候,曹操微微一皺眉,楊修的意思他自然是明白,但曹操顯然想得更深一些。
“德祖,你何知那衛濤無法應付?據我所知,匈奴、鮮卑、烏桓、羌族本身實力都已經是削弱了不少,加上衛濤雖然來與我一戰,但其麾下張遼、趙雲等武將,諸葛瑾、賈詡等謀士皆在留守後方,如何不可應?”
“丞相所言也是。”
楊修雖然是自負狂傲,但面對事實自然不得不認,但以楊修如此狂傲自負,自然不可能就是這麼認服,當下還是依舊是將自己的謀略言出。
“然請丞相所思,那衛軍與我軍一戰月餘,雙方損兵折將且是不說,其更是數次用謀不成,正是懈怠之時。若依我法。先是以謠言動其軍心。而後立即派兵而攪亂其陣。在其欲行未行猶豫之時,正可行襲營之計。時到如今,那邊關勝負未分,縱然其是有所準備,但如何能夠安心?這一戰不求能夠大勝,只要是讓我軍佔到優勢。只要優勢一立,而後我軍再是堅守營寨,這一戰勝負已分。而後若是丞相有心,就可在其欲退之時而襲之,進而是保大漢十年安平。”
娓娓道來,不得不說楊修所言的確有理,若是北方戰事不明的話,還真的可以讓其得逞。
這一計最為重要的不是計策精妙,事實上這一計頗為的簡陋,真正重要的是在於衛濤是否關注北方戰事。
這自然是毋庸置疑的,那麼多年下來,衛濤最為關注的就是這等外族之事。
加上北方動亂也不過就是半月前的事情。哪怕衛濤反應再快,也不可能說立即能夠鎮壓得了那些外族。
楊修就是基於之此而想。而行。
“仲達以為如何?”
曹操微微一陣沉默之後,卻是轉頭而問。
“丞相,那衛濤之智謀不必多言,除了謠言也許會讓其麾下有幾分騷動之外,其他的根本不值得一提。”
司馬懿心中是如何所想自然讓人難以看出,但這時候卻是冷靜而言,平淡話語甚至直指一旁的楊修。
“德祖所言之計策如此簡單,以衛濤麾下謀士不可能是不知,將希望寄託在衛濤會是因為失去理智而不知所動下,還不如是說,那衛濤隨時可能會是盲目行動以讓我們有機可趁來得好。”
司馬懿的話語雖然很是平靜,但這話語聽到楊修耳中卻是譏諷之言。
這讓楊修很是惱怒。
雖然這一個計策本身很是簡單,但真正的算計是算計衛濤心中想法,那楊修可自認為很是高明,而且有理有據,豈能夠接受司馬懿之言。
不過曹操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