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以東的函谷關,曾經是天下第一關,此關已經歷經歲月的洗禮,已經不復昔日之雄壯。縱然是如此,作為大鄭帝國的前沿,函谷關依然是對抗關中勢力東出最為有利的地方。
王弘烈站在城牆之上,目視著西方。叔父已經帶領大軍南下,而他駐守在此地,就是為了防止李世民。王世充在臨走之前,再度寫了一封書信給他,要他務必守好函谷關,力保洛陽的西大門不失,這樣,大鄭在奪取了襄陽之後,才有餘力對抗李唐。
連日來,王弘烈每天都會來城頭上巡視,就是為了防止唐軍突然殺來。西風狂嘯,城牆上軍旗獵獵作響,王弘烈緊了緊衣袍,希望儘快下雪,這樣道路難行,唐軍對函谷關就沒有了覬覦之心。
就在王弘烈在城頭上巡視的時候,函谷關外,一個黑點迅速變大,王弘烈凝目一看,只見是一匹戰馬狂奔而來,頃刻之間,戰馬翻越了枯草遍地的平原,抵達到了函谷關外。
這名騎兵的打扮與鄭兵顯然不同,在城頭上的幾名鄭兵頓時陡然緊張起來,王弘烈眯起了眼睛看著來人,他自然是不必緊張,這一名騎兵,難道能攻下函谷關嗎?
那名騎士在離函谷關只有十幾步的地方停了下來,他拱拱手,道:“我是大唐的使者,特送來書信一封,還請楚王一閱!”
王弘烈揮揮手,示意士兵開啟城門,那名唐兵拍馬而入,到了城牆門邊,跳下戰馬,匆匆跑了上去,看見王弘烈,道:“楚王,這是秦王親筆所書,派小人送來,還請楚王一閱。”
王弘烈身邊的親兵走上兩步,接過書信,然回身遞給了王弘烈。王弘烈拆開,從裡面取出了信紙,展開一看,不由微微皺眉:“秦王要借道朱陽關,趕赴淅陽郡?”
那名唐兵拱拱手,道:“正是,秦王所言,盡在書信中。”
王弘烈又將目光盯在了書信上,在信裡,李世民說,由於齊王正在攻打襄陽,雖然唐軍兵力佔優,但襄陽堅城,不是一時半會能攻下的,而大唐陛下已經下令,要他支援齊王。為了儘快地抵達襄陽,只能借道走朱陽關。
大唐和大鄭都是盟友,這一次聯手攻打逆隋,李世民希望大鄭能一盡盟友的責任,將朱陽關要道貢獻出來,供唐軍使用。李世民說,只要用一日,他就能帶領大軍全部走出朱陽關。
王弘烈略略沉吟,讓人帶了唐兵下去休息,自己就在城牆上踱步思考起來。朱陽關位於弘農郡和淅陽郡的交界之處,由於西靠秦嶺,東接伏牛山,此地的位置異常重要,不過對於大鄭來說,反而是個負擔,因為此關在函谷關以西,既不能保護縱深,也沒有實際的意義。
王弘烈決定同意李世民從朱陽關透過,如果李世民南下淅陽郡,不僅會對隋軍造成巨大的壓力,同時也消除了唐軍對函谷關可能的進犯,無論從哪方面來說,對大鄭都是極為有利的,想到此他匆匆走下了城樓。
半日後,李世民就接到了王弘烈的書信,他眯起了眼睛,臉上帶著得意的笑容,他立刻宣佈了命令,唐軍早就準備妥當,次日一早,朝著朱陽關前進。一路上,不時發現鄭軍的斥候,不斷將訊息報告給王弘烈。
從潼關到朱陽關不遠,唐軍一路疾奔,只用了一天,就在夜間抵達了朱陽關,朱陽關守將接到訊息,將唐軍安置在關北,唐軍早早休息。深夜時分,王弘烈接到命令,一顆心終於放了下來,唐軍已經在朱陽關外駐紮,看來李世民是一心一意想要南下了。
當夜,鄭軍心情都放鬆了下來,卻並不知道,在夜深之後,朱陽關外,唐軍大營李世民親帥五千士兵,偷偷摸出了大營,一路朝著函谷關狂奔。在一夜之間,李世民奔出了將近百里,在清晨時分,帶著士兵進入廣闊的伏牛山中休息,儲存體力。
就在五千士兵休整的時候,房玄齡、段志玄等人帶著唐軍主力慢慢進入了朱陽關,大搖大擺地從朱陽關走出,當日午時,唐軍全部撤出了朱陽關,“李世民”還親熱地與朱陽關守將進行了一番交談,見朱陽關糧食不足,還慷慨地留下了一些糧食。
朱陽關守將千恩萬謝,送走了“李世民”之後,快馬讓人將唐軍走出朱陽關的訊息傳遞出去,當日黃昏時分,王弘烈就接到了訊息,他提起的一顆心終於放了下來。
隨後,他宣佈開啟函谷關,恢復日常戒備,函谷關雖然是個關隘,但關中也有不少百姓,關隘重新開啟,不少百姓紛紛湧出城外砍柴,此外被關在關中的商人也各自奔走,或向東或向西。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埋伏在伏牛山的李世民再度出發,藉著月光,頂著西風,朝著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