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慈景雖然打仗不成,但還是聽明白了王長諧的話,這是要收縮兵力,扼守要道,在均陽、丹水阻止隋軍。可是,隋軍的主攻方向是哪裡?南陽在調集兵馬,那麼襄陽呢?
趙慈景顯得十分猶豫,但是他又不得不承認王長諧守均陽、丹水是最好的辦法。守住了均陽,隋軍就不能繼續前進,若是繞過城池,均陽兵馬就有了兩種選擇,一是攻打襄陽,二是截斷隋軍糧道。
而守住了丹水縣,一旦戰事不利,他可以從丹水乘船撤回武關,其實影響不大。
“太守,隋軍雖然厲害,但根據訊息,士兵不多,太守只要堅壁清野,和隋軍打消耗戰,最終必然能取勝。”王長諧繼續勸著。
趙慈景猶豫了半響,終於下定了決心。
楊侑在欺騙了史萬寶之後,迅速南下襄陽,不過楊侑走的是東線,沿著新野南下,五千騎兵出發引起了史萬寶的注意,此時他有些迷糊了,隋軍到底是要做什麼?
楊侑南下的目的,是因為他不打算參與淅陽郡之戰,來南陽只是考察,襄陽亦然。南陽盆地的戰事交給韓世諤就好,雖然他有些冒進,但相信在老將張鎮周的幫助下,拿下缺兵少將的淅陽郡應該不是很困難。而且楊侑也有些自信,趙慈景一定看不出自己的詭計,但是他沒有想到,趙慈景雖然看不出,他手下的人未必看不出。王長諧的做法,已經是最佳的防禦姿態了。
就在楊侑南下的時候,張鎮周已經準備妥當,他率領著七艘戰艦,沿著漢水朝著谷城出發,七艘戰艦大小不一,最大的兩艘是樓船,不過規模肯定要小一些,主要用來運輸士兵。因為越往西北,江面越加狹小,不利於大船的航行。
其餘的還有三艘艨艟,兩艘赤馬舟,他們的職責是消滅均陽的唐軍戰船。就在在張鎮周迅速北上的同時,韓世諤也率領一萬大軍沿著漢水北上。
隋軍水陸並進,僅僅用了兩日,就抵達均陽,韓世諤不給唐軍喘息之機,立刻出兵攻打。但由於王長諧事先做出了準備,均陽的唐軍補充到了四千人,雙方在均陽發生惡戰。
隋軍有戰船,唐軍也有,而且唐軍的戰艦更多更小,他們充分發揮了機動性,與隋軍遊擊,隋軍並沒有佔到便宜。
激戰兩日,雙方各自付出了傷亡,由於隋軍是攻城,損失較大一些,足有一千人陣亡,而唐軍只死傷了三百多人。訊息傳到楊侑耳中,楊侑覺得有些驚訝。
他驚訝的是,唐軍在均陽竟然集結了四千多人,比常備軍多了一千,這意味著趙慈景是要死守。楊侑對趙慈景還算了解,他知道歷史上的趙慈景三十多歲就死了,死因是攻打堯君素佔據的河東城,被堯君素擒獲,十幾日後被殺死。
此人雖然才能不佳,但卻是忠臣,當然,那是對李淵的忠誠,而不是大隋。
在臨時書房,楊侑手中拿著韓世諤的軍報,在與杜如晦研究著戰事。
“陛下,看來趙慈景沒有如預期那般,將主力放在北方啊!”杜如晦說道。
楊侑自嘲地笑了笑,道:“當初在關中,這一招用慣了,想不到這一次被趙慈景識破了。這是朕的失策。”
“真作假時假亦真,下一次,他一定會上當。”楊侑又笑了笑,坐在椅子上,楊侑敲打著案几,下一次,自然不會這麼簡單了,說到底,還是有些小瞧了趙慈景。
“杜愛卿,淅陽郡在朕看來,應該是十拿九穩,可是卻被識破了,你說朕該不該去瞧一瞧呢?”楊侑又問。
杜如晦抿了一口茶,道:“陛下,如果淅陽郡能在半個月之內拿下,那麼就有必要親臨,但如果超過這個時限,臣認為還是趕往漢陽,先做部署。”
“這一次張善安來攻,卻又按兵不動,是得到了宇文化及的好處,只是他也不傻,不肯消耗勢力,漢陽那邊若是要打起來,也要等宇文化及來到。”杜如晦笑了笑。
楊侑也明白,宇文化及攻過來,對於楊侑來說,最大的優勢便是守,因為隋軍不缺糧,而宇文化及沒有根據地,肯定缺糧。這也是楊侑為什麼要將宇文化及堵在漢陽的原因之一。
由於是守,水寨和營寨都必須要做好防備設施,畢竟宇文化及的三十多萬禁軍是百戰精兵,不容疏忽。而且,其他地方也要做好部署,這就需要大量的時間,一個月,說起來都還倉促。
當然,李靖是一代名將,各種準備應該能想得到,但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楊侑也是怕李靖有所疏忽,這一戰,可輸不得啊!
“陛下,韓總管想必是立功心切,這才亂了陣腳,臣想,只要再給他幾日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