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猜想今天史市長主持的緊急會議一定同這有關。
政界乾坤 第四十章(1)
河陽市這些年市政建設發展的確非常地快,尤其是新城區建設,用“日新月異”這樣的詞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當初,為了籌集建設資金,市政府領導想盡了辦法。城市建設漂亮了,外面的人尤其是上級領導到河陽來,對這裡的印象明顯就不一樣了,都說想不到這樣一個經濟不發達的內陸城市,離省會都還有相當的路程,居然就有了如此的現代氣息,真正體現了市政建設的超前意識和大手筆。
每當聽到這樣的評價,河陽市的領導們心頭都喜滋滋的,比喝了茅臺還舒服。
不過,正像世界上任何事情總有做得不盡如意的地方一樣,河陽的城市建設也引發了一些矛盾。比如拆遷呀、安置呀等等。好在政府的威權還是挺有效果的,許多矛盾和糾紛最後都能透過各種方式來解決。而這也讓政府一些部門領導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但凡是出於建設需要,再加上政府出面,沒有搞不定的事情。但誰也沒想到,偏偏這一次,卻出現了意外。
出意外的專案就是那座新修建的商業城。
原先,河陽市有過一座商業城,那是一位老市長手上建的。那座商業城的地點建在離老的市委市政府不遠處,那裡也是河陽建市以來最古老、同時也是最繁華的街區。不過,雖說地處繁華鬧市,當時的人們卻受計劃經濟觀念的桎梏,卻很少有人敢於經商,即使麻著膽子做小買賣的,手頭的原始積累沒有完成,也多不願意進商業城去——畢竟進了裡面,除了交納稅收,還得多交一筆管理費。小本生意,小打小鬧,能省一分是一分,在街邊隨便擺個攤,同樣能掙錢,何必用自己的汗水去養那些商業城裡的管理人員呢!可是,河陽市好不容易有了這麼座商業城,不能留做擺設呀,於是市裡幾個相關部門千動員萬動員,才使商業城的店鋪全部或賣或租了出去。而最先帶頭並動員許多商戶入住商業城的,是一個叫臧國慶的人。
臧國慶之所以會帶頭進駐商業城,是因為他的眼光和別人不一樣。在當時的情況下,河陽市那些做生意的人多這樣想:我做點小買賣,還用得著到商城裡面和別人扎堆嗎?大家都到商城裡,不是競爭更激烈嗎?不如隨便在哪兒弄個店面,這樣既自在,又靈活,何況進商業城還得交管理費,沒什麼好處。但臧國慶卻以為,商城裡,雖然賣同樣商品的店家會集中在一起,導致競爭會更激烈,但這樣一個地方卻有著吸引和聚攏人氣的作用。顧客多,人流量大,商品銷售量自然會大大增加。那麼哪怕這裡賣出的東西比別處價格略低,只要數量上去了,錢一定賺得更多。果然,河陽商業城開業後,由於商品尤其是成衣和小商品、小家電品種齊全,價格相對低廉,整個河陽市的老百姓都把這裡當作購物的理想去處。特別是各個縣城的居民和鄉下農民,到了河陽必到商業城,進駐商業城的商戶們很快嚐到了甜頭,他們賺的錢比在街面上的開的店多得多了。臧國慶頭腦靈活,在進貨方面懂得研究人們的心理,又時刻關注外面的資訊,因此總能把河陽市民最需要的東西採購進來,並引導市場。以至河陽商業城不少商戶都以他為參照,他進什麼樣的貨,那些商戶也進什麼樣的貨,儘管時令上比他慢半拍,卻比街面上其他店鋪要領先一些,這樣,河陽商業城的名氣和影響也就越來越大。
僅僅幾年,河陽商界就有傳說,講臧國慶的身家財產已超過千萬。臧國慶自己倒是一直保持低調,從不張揚炫耀,工商局、稅務局等方面的反映,他經商也向來是規規矩矩,奉公守法的。作為河陽市的納稅大戶,臧國慶還被推選為市政協委員。
這次河陽市開發新城區,在新老城區交界處建這座“新河陽商業城”,政府動員商戶們集資,並允諾河陽商業城的商戶們在集資後優先獲得新商業城的店鋪購買、租賃權,集資款及其利息可以認定為相關的定金。臧國慶作為政協委員,按照市裡要求,不僅有帶頭集資的義務,還承擔起組織、發動整個商業城的商戶們集資的工作。儘管商戶們已經嚐到了商業城群聚效應的甜頭,但由於政府要求的集資額數量很大,大家手上現金不足,期限快到的時候,離集資要求還差相當大一截。臧國慶和商業城裡一些重點商戶們商量了一下,決定一定要想盡辦法,確保新河陽商業城的建設資金籌齊。臧國慶帶頭把自己在老商業城經營的一批店面提前出售。原先,這裡的店鋪每平方米售價已達到3800了,臧國慶的出售價格定在3600。有跟他關係非常好的商戶就說:你這樣提前出售,價格上可就吃大虧了。但臧國慶神秘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