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以五年為期,除第一年脫產全訓三個月,以後每年集中訓練一個月。除了訓練以外,這些人參加正常的農工商業。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儘量不影響根據地正常生產,而且當戰爭擴大需要大量兵員時,又可以迅速將一個普通的後備旅擴編為三到四個旅,而且這些兵員也受過充分訓練。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五年內訓練一名戰士要比正規部隊中訓練一個戰士的花費少許多,在根據地經濟不是特別充裕的情況下,這個優點就更加明顯了。
當然,有好處就有不好的地方,而李雪龍恰恰就看出這種制度缺點在什麼地方。一是訓練週期長,在戰爭年代以如此長的時間培養戰士顯得有些太離譜,正要等五年才能成為合格的戰士,估計黃花菜都涼了!一是雖然一支槍可以訓練十名戰士,可這些新兵對不屬於自己武器的愛護跟將武器讓他們自己保管是不一樣的,步槍、火炮的消耗速度將遠遠超出正常可以忍受範圍。還有就是訓練如此眾多戰士對解放軍是否合適,解放軍現在最大問題不是兵力不夠,就根據地四千萬人口而言,正規軍不要說有二十萬,就是擴大到四十萬、六十萬甚至八十萬也是可以的,可軍隊人多了,有那麼多武器給大家裝備嗎?現在根據地裡面的守衛隊、赤衛隊就是採用這種平常生產,一年集中一次集訓的制度,可也沒見到經過這種訓練的那些隊員有正規軍訓練半年後戰士的水平。李雪龍出訪歐洲後,對歐洲常備軍制推崇倍至,對這種全民皆兵的制度很不以為然。為了這個事情,總參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