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固體火箭相比,液體火箭做大口徑倒是沒有太大的難度,倒是增大shè程比較麻煩。不過只要持續投入人財物力和時間就行。而不像固體火箭那樣存在著一段時間內無法逾越的障礙。而且領導液體火箭研製的還是戈達德這位歷史上的“現代火箭之父”,因此胡衛東果斷地將重點重新移回到了液體火箭上面。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固體火箭研製過程中一些順帶的科研成果、比如耐高溫的金屬陶瓷等特殊材料。對於液體火箭同樣是有用的,這無疑為液體火箭的加速研製掃清了很多障礙,胡衛東也以此為案例告誡科研部門的那些領導幹部說,“我們現在人才匱乏,財力也不足,所以科研中注重實用xìng是對的。但是科技研究的成果到底有沒有用,其實短時間內未必能夠準確地判斷出來,即使一時用不上,說不定將來卻可以派上大用場,所以對於那些功利xìng不強的科學研究,今後也應該rì益重視起來”
對於火箭方面的研究,由於中國開始得遠比德國更早,而且有胡衛東這個穿越者引導,進步也比德國人更快,因此胡衛東要求對德國方面嚴格保密。不過仔細分析的話,這也是為德國好,因為如果只是要用火箭來對付美國以外的國家,歷史上德國搞出來的V2shè程已經夠用了(倒是jīng度嚴重不足,不過這方面因為中國有求於德國,因此技術交流頗為充分,所以德國後來的V2乃至V3導彈的jīng度比歷史上高得多,儘管最關鍵的電子計算機技術中國一直嚴格保密),而要想打到美國本土,shè程需要超過7000公里(再次感慨一下美國的地理優勢)才行,那樣的遠端彈道導彈得需要歷史上50年代後半段的科技水平才可能造得出來,德國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在二戰結束之前搞出來,與其在火箭領域浪費金錢,還不如多造些潛艇和飛機呢。
由於雲爆彈做得越大,威力相較於常規高爆彈藥的優勢就越大,因而很自然地成為了彈道導彈的首選戰鬥部。但從長遠來看,以彈道導彈、尤其是遠端彈道導彈的高昂造價,只有威力無以倫比的核彈頭才是它的絕配。而到1940年的時候,中國核工程的進展也已經相當喜人
歷史上新中國為了儘快打破西方的核訛詐,因而走的路線是先不惜一切代價把核武器搞出來再說,但從長遠來看,根基不牢對於後來中國核技術的持續進步卻造成了不小的阻礙。這裡必須說明的是,二戰時期的美國雖然也是不惜一切代價搞原子彈,但他們有的是科學家與財力,實際上是幾條科技線一起開,所以並沒有引起類似的負面效果。
而且現在與冷戰時期的世界不同,世界大戰中的列強膽子遠比和平時期大得多,如果像二戰末期的美國那樣手裡只有一兩顆原子彈,威懾力其實是相當有限的,因為中國與歷史上二戰後期的美國情況不同,美國當時僅論常規軍力都已經天下無敵了,在此基礎上再有了原子彈,心理威懾力自然極大,而現在中國的常規軍力卻還遠遠達不到那種程度,甚至連歷史上六七十年代的新中國都不如,因此胡衛東認為,中國若想依靠核武器在二戰中獲得足夠大的利益,就不但要原子彈,還需要有氫彈,而且一兩顆根本不夠,少說也得有十顆八顆才行
注1:其實如果加長火箭、甚至使用多級火箭的話,shè程理論上是可以大大增加的,但因為工藝的限制,目前火箭口徑還做不大,因而彈頭也就大不了,威力自然有限(主要是裝不下核彈頭,即使有了早期的小型化技術,核彈頭的體積也小不了。),硬要追求shè程的話,xìng價比就實在太低了,畢竟隨著火箭shè程的增加,製造成本是呈指數上升的,中國畢竟還窮,不可能如此浪費(未完待續)
第五百二十章 戰略武器(下)
為此胡衛東將反應堆的相關研究提到了比核武器本身更高的位置。因為反應堆的科研水平上去了,再研製核武器的話難度會大大降低。而且由於中國地理位置的天然劣勢(注1),中國的核武器要想充分發揮作用,非得有核潛艇不可,這就更加需要反應堆技術達標了。
而且反應堆的價值遠不僅僅是科研,即使是還不能稱為“核電站”的反應堆,也是可以多少提供一些電力的,這對於發電量與西方列強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的中國來說具有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尤其核計劃本身就是耗電大戶,能夠內部解決一部分那是再好不過了。
更重要的是,重水反應堆和石墨反應堆還能用來生產核燃料鈽…239,這對於天然鈾資源較為缺乏的中國來說,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而如果說將不能作為核燃料的鈾…238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