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愛卿有何要事?”太后道。
方運道:“臣聞春秋時期,人族百姓士子可在鄉校議政論政,乃是賢德之事。我人族歷經千載,至今有文院,卻無鄉校,是退是進?孔聖曾贊法家先賢子產,而子產不毀鄉校,我等後人豈能忘記先賢教誨?所以,微臣欲在各地重開鄉校議事,並設立一處官署,名為議政院,記錄鄉校之的意見或建議,輯錄成冊,交給內閣眾官翻閱,擇其善而從之。不過,此事千頭萬緒,不能在全國各地鋪開,將在京城設立試點。臣舉薦蔡禾擔任議政院代掌院。”
鄉校便是古代的基層官辦學校。
方運突然當眾提出,太后不好立即作答,沉思許久,問:“諸位愛卿對議政院有何看法?”
盛博源道:“萬萬不可!此例一開,人人皆可妄議朝政,豈不天下大亂?”
方運冷笑道:“若是百姓讀書人談論朝政就會導致天下大亂,一定是這個天下先出了大問題!”
“若是人人都可議政,要我們官員做什麼?”
“若人人都不能議政,我們官員到底做了什麼?”方運反唇相譏。
一些官員在心中為方運喝彩。
盛博源執掌禮部,循規蹈矩,朝堂論辯遠不是方運的對手,更何況他現在只是為反對方運而反對,並非經過深思熟慮,更沒有站在公正的立場上,以致於被方運說得啞口無言。
盛博源強辯道:“我景國太祖,可沒有立下這個規矩。”
“太祖也沒說盛尚書您必須降生且一定要長成您這個樣子。”方運道。
一些官員忍不住,輕笑陣陣。
盛博源怒道:“你這是強詞奪理。你前些天說若復舊禮,有反對則不準推行,如今為何出爾反爾?”
“這是法,並非禮。您這是在說子產鑄刑于鼎是禮非法?”
春秋時期鄭國先賢子產曾將法律明文鑄就在一座大鼎之上,讓百姓可以看到,這也是人族歷史上第一部正式公佈的律法,而不是以前的“法不可知,威不可測”。
所以,法家一直推崇子產是法家的先賢。
第2474章 議政院
盛博源反駁道:“孔聖曾經批評子產,說子產像是百姓的母親,能餵養孩子,卻不能教育孩子。實際上孔聖在說,子產的執政只能管理百姓,而無法教化百姓,子產終究並非聖賢。”
“若人人都可教化百姓,那要孔聖做什麼?成為孩子的母親已經無比偉大,為何還要吹毛求疵?更何況,子產不毀鄉校,孔聖說如果有人說子產不是仁義之士,他是不信的。孔聖或許不贊同子產的所有執政方針,但對‘子產不毀鄉校’這一點上,卻高度認同。您斷章取義與移花接木的手段,並不高明。”方運回敬道。
“太后,君上,微臣認為,這個口子不可開,一旦開了,後患無窮!”
方運反問道:“比萬人聚於宮門之外又如何?”
盛博源愣在原地,無言以對。
眾官呆呆地看著方運,這才意識到方運為何一點不懼怕盛博源的參奏。
盛博源一直用那些人圍堵皇宮官衙來攻擊方運,但方運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現在是個人都會考慮,既然國人沒有傾訴的場所,那是設立可控的鄉校好,還是任由他們跑到皇宮或官衙門前聚集好?
盛博源之前所說的一切,都在幫助方運。
曹德安上前一步,掃視眾官,微笑道:“諸位也知道,人人都說我是紙糊泥塑朽木所雕,但今日,我這塊老木頭卻要站出來說幾句實話。”
百官發出善意的笑容。
雖然民間不理解曹德安,但大多數官員還是認可曹德安,當年若不是曹德安利用各種手段牽制柳山,無論是投靠柳山還是跟柳山徹底對立,都會對景國更不利。
“我看方虛聖提議不僅非常合理,而且是大勢所趨。早在數年前,下官便與諸位同僚討論過此事,文曲放光,民智漸開,讀書人成倍增長,那些新的讀書人如何解決?不僅我們當時沒有得到結果,不僅各國找不到辦法,連聖院閣老也束手無策。方虛聖今日的提議,堪稱神來之筆。”
“此事看似簡單,但諸位若仔細思索便會明白,我景國根本容不下如此多的讀書人,那麼,與其放任這些讀書人,與其錯過可能存在的英才,不如將其收羅入鄉校之中,一來讓其心有所向,二來安撫民心,三則能挑選可用之才,至於四,則能緩和矛盾。”
最後一句,曹德安說的十分含糊,沒有明說緩和什麼矛盾,但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