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書籍,無論是賈誼、鄭玄還是孔穎達,這些大儒對這句話的註解都與聖元大陸的禮殿相仿,都體貼平民,並且認為高官可判死罪,但要體面一些,不動用傷害身體的肉刑,而不是說高官不受任何懲罰。
對於生活在華夏古國的方運來說,“刑不上大夫”早就已經實施,因為不要說高官,連普通人犯了罪,都不會有打斷腿腳之類的刑罰,要麼囚禁,要麼死刑,可謂“刑不上罪犯”。
禮殿和刑殿在前半句上沒有爭議,若不仔細看,後半句也差別不大,只是,一個是給體面的懲罰,一個是一視同仁。
但是,當年兩殿之爭的實質,是對“大夫”的定罪權。
在禮刑之爭前,刑殿無權審判所有讀書人,只有禮殿剝奪罪犯的讀書人身份之後,刑殿才有資格審判,否則讀書人就算逆種,在沒得禮殿允許之前,刑殿也無權插手,最多是緝捕。
對於信奉商鞅的“王子犯法與民同罪”的刑殿和法家讀書人來說,禮殿這種行為簡直是在藐視律法,不推翻禮殿對讀書人的審判權,刑殿和法家就永無出頭之日。
於是,刑殿經過多年的準備,悍然發動禮刑之爭。
見過數百年前的聖道之爭的人,早就消亡,而且所有完善的記載都被禮殿抹除,方運只能透過隻言片語來了解當年兩大聖道的對撞。
“赤霞起於倒峰山,如血如氅,如旄如旗,十年不散。”
“孔城之上,雷鳴陣陣,數月不止,方圓萬里,蟲獸不鳴。”
“一道奇光擴散,又瞬間凝聚,直奔摩妖山而去,千里山脈與妖蠻盡數如水汽蒸發。”
“大爭之前,孔城男人行房以刻計時;大爭之時,以息計時,怨氣沖天。”
第891章 方運解題
一般來說,科舉的考試很少會涉及眾聖之爭,請聖言大都只是考一些常識。
但今年的童生試偏偏出現涉及聖道之爭的題目,不知道眾聖們有何深意。
方運在答題的時候沒有多想,但現在有了多餘的精力,陷入了思考。
科舉內容跟《聖道》和《文報》一樣,多多少少都能顯露出一些平常人難以覺察的東西。
申洺繼續念題對照,到第三頁的時候,稍稍愣了一下,道:“這道題目考的似乎是《左傳》的內容,詢問魯莊公時期,魯國國都曲阜與齊國邊境的大概距離。這題……怕是本次童生試的難題之一吧。方虛聖回答得極多,共有三段,看來是在魯莊公時期,兩國相鄰的國土至少變化了三次。不知道諸位可有作答?”
鄧學正搖頭道:“此題若給我足夠的時間,或可答完。但,此題十分刁鑽,邊境變遷是其一,最難的是曲阜與齊國邊境的距離,我在答完試題後還在思考,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有書籍寫明兩地距離。”
捕頭路弘點點頭,道:“我看到這題的時候,也束手無策。也不知哪本書記載了距離,至於邊境變遷,若有足夠的時間,或可慢慢理清,但只此一題,就可能耗費一個時辰。此題,今年怕是無人答出。方虛聖說兩國領土變化三次,可否解惑?”
“還請方縣令解惑!”申洺和陶定年等人一起大聲請教。
方運掃視眾人,路弘是兵家之人,是真心想請教,可申洺等人明顯是在起鬨,盼著他說錯,畢竟知道答案和詳說解題思路是兩回事,一個是自己會,一個是教會別人。
方運毫不怯場,道:“若想知領土變遷,自然需要知曉魯國與齊國在魯莊公時期的交戰次數,透過交戰次數、位置和最後的談判來決定。《左傳》記載。魯莊公九年,魯國被齊國打敗。魯莊公十年,魯國以曹劌為將戰勝齊國,也就是著名的長勺之戰,形成膾炙人口的曹劌論戰,讓‘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成為一段佳話。這點諸位記下,稍後會再次提及。魯莊公十九年,齊國攻打魯國西鄙。這也算是兩國交戰,但是,齊國在魯國北方,這次齊國攻打西方,無論損失多少領地,都不會引發北方距離變化,所以不算在內。魯莊公十三年……”
方運透過《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等記載春秋歷史的內容,確定在魯莊公時期,魯國與齊國北方的邊境有三次變化,這三次變化,改變了魯國國都曲阜到齊國的距離。
方運說完,申洺等官員啞口無言,一部分官員交口稱讚。
“不愧是方虛聖,才思敏捷,我等難及!”
“天下間,除了方虛聖,怕是無人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理清數十年內發生的兩國戰事。春秋時期,戰亂頻繁,不仔細梳理,不可能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