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現金光字型。
方運仔細閱讀這些書,上面的金字證明了這個叫季禮的人出使晉國,後返回,而他的長子就是在他返回路過齊國的時候死的,這樣,就確定了其長子死亡的時間。
孔子既然參加了這個葬禮,就說明他在昭公二十七年不僅在齊國和魯國,還去了吳國。
方運哪怕有各種書籍參考都差點被繞暈,初覺這題真沒什麼實際意義,可仔細一想,這道題還算是文科大綜合,包括了歷史、地理還有別的經典,別說一般人,就算是極為出色的才子也很難答對。
方運提筆摘錄金字的內容書寫。
“魯亂,孔子適齊。昭公二十七年,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遂行,反乎魯。延陵季子適齊,其長子死,葬於嬴博之間,孔子曰:延陵季子,吳之習於禮者也。往而觀其葬焉。”
齊、魯和吳三地具備。
答完第一題,方運看著不是特別工整的字跡,擦了擦額頭的汗水。
“這童生試也太難了!”
方運心裡抱怨完,發覺腦海裡的書已經隱去,不由自主猜測這些書的來歷。
“我隱約記得,圖書館失火跳樓的時候,我戴著的龍形玉佩碎了,然後什麼都不記得。這些書不可能憑空進入我的腦子裡,應該是東江圖書館的。媽媽說這玉佩是父親留下的,必須讓我戴著,說會保護我,莫非我能重生真的是玉佩的功勞?”
方運思索片刻,立刻收起思緒仔細答第二題。
第二題則是問“吾甚慚於孟子”這句話是齊宣王什麼時候說的,這一次立刻有書籍出現,方運迅速寫上:周赧王三年。
方運用筆疾飛,連續答了幾道題,發覺除了第一題,這些題其實並不難,便放下心。
方運調整心緒,放慢速度,開始一筆一劃慢慢寫,他知道這時候也有“卷面分”,如果字寫得太差,哪怕答對也會降等。
兩個方運的毛筆字都不怎麼樣,但現在練字已經來不及,只能過了童生試再說。
答到第十四題的時候,方運看著試卷,沒有立即下筆,他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這是終究是聖元大陸,不是地球。
這裡的眾聖除了和地球同名的,還有不曾在中國古代出現的半聖,東江圖書館裡不可能有這些人的著作。
童生試和秀才試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秀才試的請聖言試卷極多,能保證每位眾聖的著作都考到,但童生試不同。
童生試的試卷雖有三十張,但毛筆字比較大,實際內容比想象中少,只能考有限的試題,可眾聖很多。
孔子和六位亞聖的地位超然,至少要佔一半的試題,而引領百家爭鳴的幾位半聖著作也是必考的,不然就不能體現百家歸儒,用地球的話就是“統一戰線”或“政治正確性”。
幾位歷史地位極高的半聖的著作同樣必考,諸如董仲舒的大一統、諸葛亮的鞠躬盡瘁、陶淵明的詩賦等等。
這樣剩下的篇幅很少,其餘的半聖根本分不過來。
於是,便形成一個規矩,童生試的請聖言就分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年年必考的著名眾聖。
第二部分是本年三位考官的名篇。
第三部分是每年從剩餘半聖的著作中選三到五部,輪流考。
方運是幸運的,因為除了三位半聖考官,本年童生試所考的眾聖著作都曾在地球出現,東江讀書館都有收藏。
童生試前,一旦確定半聖考官的名字,各地考生都會花許多時間背誦考官的名篇。
其他眾聖的題目有難有簡單,但半聖考官的題卻格外簡單。
因為活著的半聖都是新聖,根基不穩,急需文名,必然想要天下人知道他的得意之作。
“用前世的話說,就是送分題,士子書生感激,新聖的文名又得以傳揚,兩全其美。”
方運仔細一想放下心,因為他上個月就開始背誦三位半聖考官的名篇。
第十四題很簡單,考的是一位叫米奉典的半聖的封聖時間和地點,方運雖然一時想不起來,可他感覺自己一定記得。
米奉典是這次童生試的三位半聖考官之一,在開考前就已經傳遍天下。
方運思索片刻,提筆寫下:新曆一百四十五年秋,蜀國,蜀都。
方運答完,突然發覺自己腦海中浮現一本藍灰色的空白古書,隨後,一小塊記憶碎片飛入其中。
那本空白古書立刻變成《奉典五經注》(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