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力。三月十日,明昌平駐軍因缺餉譁變。十六日,大順軍佔領昌平明皇陵,當時只有十二座陵墓,並且將十二座享殿焚燬,並砍伐了所有的護陵松柏。
局勢如此糟糕,大臣李明睿勸崇禎遷都南下,名目就叫做“親征”。崇禎這時候還是顯示了大明天子的骨氣,不願背上“逃天子”的罵名,斷然拒絕了這一要求。
準備抵抗到底的崇禎,手裡此刻調得動的,只剩下駐守寧遠地吳三桂的數萬人馬。但是一旦呼叫吳三桂,勢必只能放棄寧遠,在這件事上,崇禎又猶豫起來。這個時候他想到了在北京城中吳三桂地父親吳襄……
當日崇禎在中左門召見戶兵兩部和吳襄,
地守關之策。
誰想吳襄明確而堅定地說:“祖宗之地尺寸不可棄!”
—
崇禎知他害怕承擔“棄地”的責任,急忙對他解釋說:“此朕為國家大計,絕對不是你們父子的責任……”隨即話又轉到三桂能否對付農民軍:“賊軍的攻勢一日緊似一日,你認為吳三桂能抵擋住則軍嗎?”
吳襄胸有成竹地說道:“臣料定賊軍遠道而來,不過是做試探性的攻擊。若是將臣的兒子調來,臣子必生擒之以獻陛下!”
崇禎聽吳襄說得如此輕鬆,不禁笑了出來:“逆闖已百萬,怎麼在你看來要消滅那麼容易?”
“賊軍聲言百萬之眾,實際上都是些流民組成地烏合之眾,他們還沒有見到真正的精銳遼軍是怎麼樣的。”吳襄大聲保證道:“咱們過去屢戰屢敗,皆因諸將所率之兵毫無戰鬥力,遇賊軍非潰即降。以五千人往,就等於給對方增加五千人;以一萬人往,則又增加一萬人,遂使賊軍越聚越多,勢力愈加壯大;相反,明兵勢力越發衰落下去。而一旦遇到當初的武英王之強大江南軍,賊軍就潰不成軍,如今賊軍屢勝而驕,是因為沒有遇到強勁地對手,若以臣子之兵當之。當立擒之!”
聽到朱由斌的名字,崇禎沉默了會問道:“卿父子之兵幾何?”
吳襄忙頓首請罪:“臣罪萬死!臣兵按冊八萬,其實只有三萬餘人,因為非幾個人的軍糧才能養活一名士兵,。此各邊通弊,臣父子也是無奈行之。”
崇禎頓時大喜。隨即又想到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把寧遠之兵調到江南,需要多少軍餉?”
“百萬!”吳襄連想也沒想就答道。
崇禎一聽“百萬”,不禁嚇了一跳:“就算寧遠將士全來,又哪裡用得著那麼多軍餉?”
“陛下,其實百萬還是說少了。這些將士在外,皆有數百畝莊田,而朝廷尚千餉銀十四月,必須要先發給了他們?關外尚有六百萬生靈需要安頓。?推此而論,百萬恐不足以濟,臣斷然不敢妄言!”
吳襄算了這筆“百萬”賬,崇禎也只好認了。但一想國庫空虛,如何能拿出百萬兩?不禁面帶悽色,說:“國庫止有七萬金,搜一切金銀什物,補湊二三十萬耳。”
其實吳襄這番議論,基本都是信口開河,大話連篇,崇禎卻被他說動了心。這些年來,官兵越是剿殺,賊軍不見減少,卻日益發展,官軍也越敗得慘,不可收拾。吳襄所列舉官軍敗績,不足以對付賊軍,多少也道出了些實情!
而在另一方面,吳氏父子所領“邊兵”畢竟沒同賊軍作過戰,他吹噓他地兒子吳三桂敢戰,能擒住李自成,這肯定會給崇禎留下深刻印象。但當前最緊迫的問題是撤寧遠援京師,吳襄作了否定的回答,弄得崇禎又沒了主意。
崇禎來回轉動了半天,終於下定了決心,大聲說道:“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即日調入京師拱衛,不得有誤!”
……
就在崇禎下聖的時候,在寧遠這座孤城,武英王朱斌和即將升任平西伯的吳三桂,這兩位大明危亡之時最優秀的將領,卻在極度秘密的情況下,相聚在了寧遠!
這兩位年輕的將領,經年未見,這次終於又重逢在了一起,彼此間不但沒有增加任何的陌生感,反而只覺得心情激動,甚至眼眶裡都有些溼潤的感覺。
相比之下,身處江南地朱斌生活得更加優裕一些,面色白皙。而常年戰鬥在邊關的吳三桂,數年激烈的戰爭,讓他看起來更加偉岸挺拔……
一見朱斌身邊只帶了區區十名侍衛,吳三桂大是吃驚:“兄弟,這年頭兵荒馬亂,金虜流寇到處橫行,你以武英王之貴,如何敢只帶這一些人?”
“人多反而引起注意,況且現在形勢如此危急,哪裡還有空去理會這些?”朱斌擺了擺手說道:“兄長,你此次找我來,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