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們可以換心,換肺,換手臂大腿,只要腦袋還在就可以換。
神蹟啊!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黎教授就是在研究這方面的問題,他搞人工器官方面的攻關已經十多年,可努力下距離實用還很遙遠。原本他覺著這輩子都不可能獲得突破,可誰成想上級突然給他安排一個任務——研究人工心肌纖維。
隨著任務下發的還有具體資料的,非常詳盡的理論以及生產技術。【愛↑去△小↓說△網W wW。Ai Qu Xs】列印出來汗牛充棟,能堆滿幾個房間的那種。
黎教授得到這些技術後簡直是如獲至寶,他以為是從國外秘密渠道得來的。可在組織一幫科研狗讀了幾天資料後,大家就覺著這些東西太超前了點。
最讓人頭疼的是——光有資料也沒用啊。新產品是基於新技術的。沒有相應的裝置,靠兩隻手是沒辦法完成工作的。
黎教授原本以為上級能給他幾年的時間慢慢從基礎做起,誰知道很快藍晨藥業的事就爆發了。他敏感的察覺這是個涉及幾十個單位的大專案,全國動員的大專案。
要錢給錢,要技術給技術,唯獨就是缺裝置——光懂質能轉換公式有屁用,造原子彈需要的東西太多了。造人工心臟需要的東西也不會少,光是造出合格的人工肌肉纖維就不容易。
當前國外的人工心臟是個機電產品,用的材料是橡膠之類的玩意。而黎教授要做的明顯要先進的多,是真正生物技術‘長’出來的肌肉。
“可這資料上的‘肌纖維培養艙’是個什麼玩意?這東西聽起來好科幻的樣子,可它在哪裡?聽都沒聽說過。”
黎教授向上級抱怨,“所謂‘幹細胞培養’用土辦法根本行不通,培養出來的肌纖維不符合要求,屢次實驗全部失敗。我們需要高等級的專用裝置。”
可惜所有抱怨如泥牛入海,一點動靜都沒有。
而在度過最初的震驚後,國際醫學界對於藍晨藥業的放出的衛星開始有了新的反應——‘智慧醫生’這東西大家還能理解,無非就是一臺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