翳珀,程油綠色,與陽光下可變為褐色,作為定情信物。
大鵬,名迦樓羅,是神話傳說中記載的一種巨型神鳥,在在佛教中則位列於天龍八部之一。專食龍族,在華夏民間傳統信仰中被稱為大鵬金翅鳥。
一般來說,迦樓羅以人面鳥身、鳥麵人身或全鳥身形像出現。類似於火鳳凰。其身肚臍以上如天王形,只有嘴如鷹喙,綠色,面呈忿怒形,露牙齒。肚臍以下是鷹的形象。頭戴尖頂寶冠,雙發披肩,身披瓔珞天衣,手戴環釧,通身金色。身後兩翅紅色,向外展開,其尾下垂,散開。
“迦樓羅”是一種大鳥,翅有種種莊嚴寶色,頭上有一個大瘤,是如意珠,此鳥鳴聲悲苦,以龍為食。它每天要吃一條龍及五百條小龍。到它命終時,諸龍吐毒,無法再吃,於是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因為它一生以龍大毒蛇為食物,體內積蓄毒氣極多,臨死時毒發**。
帝江,神話中的神鳥。西方的天山上,有一隻神鳥,形狀像個黃布口袋,紅得像一團紅火,六隻腳四隻翅膀,耳目口鼻都沒有,但卻懂得歌舞,名字叫做“帝江”。
鴻鵠,在神話傳說中,鴻鵠是白色的鳳凰。鴻是指大雁,而鵠則是天鵝。大雁和天鵝是近親,均是鳥綱,雁行目,鴨科,雁亞科。鴻鵠是古人對大雁、天鵝之類飛行極為高遠鳥類的通稱。
鳳凰是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與天地同壽,和龍同為華夏民族的圖騰。因為鳳和凰分別表示陽和陰,而陰陽生九子,在華夏五和九都具有極致、尊貴的意思,最常用作表示數量繁多的虛數。鳳凰在古籍中有眾多別名、類別,外觀習性也不盡相同。
孔雀,羽毛色彩華麗程度僅次於鵷雛,生性高傲。佛曾嘗與之交往,不得,乃怒,約之大戰於崑崙山下。孔雀兇猛,吞佛,佛艱難破其背而出,大怒,欲殺之。為眾人勸阻:孔雀乃鳳凰最愛,殺之恐鳳凰怒,後被佛封為佛母孔雀大明王。屬性為木,其身青藍色彩鮮亮,繼承鵷雛舞蹈的天賦。孔雀一舞草木復甦,二舞百鳥相輔,三舞眾生為僕。
孔雀大明王,亦稱孔雀明王,漢譯有摩訶摩瑜利羅闍、佛母大孔雀明王等。此尊相傳為毗盧遮那佛或釋迦牟尼佛的等流身。密號為佛母金剛、護世金剛。在密教修法中,以孔雀明王為本尊而修者,稱為孔雀明王經法,又稱孔雀經法。為密教四**之一。
孔雀明王,密教本尊之一。漢譯有摩訶摩瑜利羅闍、佛母大孔雀明王等名,簡稱孔雀明王。一般明王多現忿怒像,令普通人有難以親近之感。而此一明王則形象優雅、慈藹可親,而且以甚具詩意的孔雀為坐騎。據古籍所載,佛住世時,有一位比丘遭毒蛇所螫,不勝其苦。
當阿難向釋尊稟告之後,釋尊乃說出一種可供袪除鬼魅、毒害、惡疾的陀羅尼,此即孔雀明王咒。
此外,在久遠以前,雪山有一金色大孔雀王,平素持誦該咒甚勤,因此恆得安穩。有一次,由於貪愛逸樂,與眾多孔雀女到遠地山中嬉遊,而未誦該咒,因此為獵人捕捉。他在被縛之時,恢復正念,持誦該咒,終於解脫繫縛,得到自由。釋尊的這些開示,就是孔雀明王及其陀羅尼為世人所知的開始。
孔雀明王的形像,一般都是白色,穿白繒輕衣。有頭冠、瓔珞、耳璫、臂釧等裝飾,乘坐金色孔雀。現慈悲相,有四臂,分別持有吉祥果及孔雀尾等物。
於蓮華胎上畫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薩。頭向東方,白色,著白繒輕衣。頭冠、瓔珞、耳璫、臂釧,種種莊嚴,乘金色孔雀王,結跏趺坐白蓮華上或青綠花上,住慈悲相。有四臂,右邊第一手執開敷蓮華,第二手持俱緣果,左邊第一手當心掌持吉祥果,第二手執三、五莖孔雀尾。
四種持物中,蓮華表敬愛,俱緣果表調伏,吉祥果表增益,孔雀尾表息災。白蓮座表攝取慈悲的本誓,青蓮座表降伏之意。據密教相傳,此明王是毗盧遮那如來的等流身,具攝取、折伏二德,故有上述二種蓮座。此蓮座謂之為孔雀座。
密教有以此孔雀明王為本尊而修之法,稱之為孔雀經法或孔雀明王經法。此法之主要作用為息災、祈雨或止雨、安產等事。
有一本古籍是這樣記載的,“自那混沌分時,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天地再交合,萬物盡皆生。萬物有走獸飛禽,走獸以麒麟為之長,飛禽以鳳凰為之長。那鳳凰又得交合之氣,育生孔雀、大鵬。孔雀出世之時最惡,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頂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從他便門而出,恐汙真身;是我剖開他脊背,跨上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