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宇就是讓拉爾夫他們以風雨控股集團的名義收購下來,然後轉手再賣給泰華控股集團,併入到泰華超市集團旗下後,還能擴大馮宇在泰華超市集團中的股權比例。
迪·布朗氣壞了,這家超市是他們打入北美市場重要的棋子,也是他們擴大規模的重要手段。
他們是打算全資控股這家超市集團後,再次併購一些規模差不多的超市集團,然後就可以重新回到世界三大零售巨頭的行列,再一次將泰華超市集團擠下去,也甩開身後緊緊追趕的北極熊超市集團。
現在看來,好像這個風雨控股集團,是鐵了心跟他們競爭一樣。
他不知道的是,拉爾夫不只是聯絡了這家超市集團,還有好幾家超市集團的股東,主動跟他聯絡了,打算出售一些股份給他。
有的是在其他專案上虧了,需要資金填補,有的是打算投資其他的產業,籌集資金,還有的是超市營業額下降,他們需要新的股東來刺激。
所以拉爾夫的選擇有很多,不只是這一家超市的股份而已。
但是其他家超市的股份出售的太少了,難以讓馮宇滿意。就算不能控股,但是也不能成為一個小股東啊,怎麼也要佔據三分之一以上,避免對方絕對控股。
馮宇打算這一次賺一票大的之後,就將風雨控股集團和泰華控股集團旗下的優勢業務打通,擴大。
這樣透過交叉持股,會讓股權結構變得更加複雜,也就更加的穩固。
不只是零售方面,龜田正雄還在聯絡汽車、IT、電子等方面,當然也都是日本的優勢產業。
馮宇的許多企業,品牌或許知名度最高,品牌價值也是最頂級的,但是規模卻不行。
比如風雨電子和風雨電器,跟索尼集團、松下集團比起來,還是差太遠了。
別人同樣是做電子電器,但是別人就能在衍生產業上發展的非常好,成為世界頂尖的大公司。
單隻工廠規模,風雨電子和風雨電器這邊就差了很多呢。
如果這時候能夠收購一家頂尖的電子電器公司,對規模的擴大,有著極大的好處。
還有汽車也是一樣,哈爾濱機械製造集團雖然是華夏的老大,但是整個世界比起來,無論是銷售額還是品牌價值等,都排不進前十。
如果這時候能夠收購一些汽車品牌,那麼就可以藉助對方的渠道,來推廣松江汽車。經過五年到十年的發展,就能真正讓松江汽車佔據那塊市場了。
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經常會走上收購、兼併的擴大路線。因為一般企業發展的時候,都是先主攻一個市場,然後慢慢的擴大市場。
可是你在主攻一個市場的時候,同行也在主攻另外的市場。你想擴大市場,同行也想擴大市場。
很多時候,雙方的產品都無法徹底領先對方,互有優點,且都有忠實的消費者。這個時候爭搶市場,就有可能兩敗俱傷。
那麼歐美這邊最普遍的解決方式是什麼呢,合併!
如果是一家小,一家大,那麼肯定是大的想要收購小的。有時候,也會採取併購的模式。
但如果兩家公司的規模相差不大,誰也無法保證能夠收購對方的時候,那麼就會採取合併的模式,並且可以結合兩家公司的長處,讓所有的股東都賺錢。
這個比較典型的有戴姆勒…科萊斯樂公司,就是兩家非常強大的車企合併後的產物。
合併後,原本的兩家公司的股東,就變成了新公司的股東,這樣股東能夠賺到更多的錢。他們唯一要競爭的,就是這家合併後公司的權力和品牌。
這其中,小吞大的例子,也不是沒有。
比如世通公司,這就是一個最典型的小吞大例子。但是結果呢,公司快速在兩三年時間成為世界上第二的網路、通訊集團,市值一度接近兩千億美元。
可是現實呢,那就是他們負債超過四百億美元,且每年都有鉅額的虧損。
為了保持股價,他們不得不鋌而走險,做假賬。然後被馮宇找人爆出來之後,公司股價迅速跳水,最終走上了破產的道路。
那些曾經的世通公司股東,一度都登上了富豪榜,但是後來跟著破產的,也有許多人。
馮宇用的方式不同,他並沒有打算併購,他是計劃收購,用現金來收購。
首先他現在就有不少的現金,而且經過這一次之後,他將擁有更多的現金,這些現金,肯定是要花出去的。
收購同行知名企業,擴大自己公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