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
夏想不以為意,因為現在不是他有求於周鴻基。
而且他也有理由相信,周鴻基現階段正處於迷茫期,因為朱振波之死帶來了第一波衝擊波,似乎後勁不足。
除了家屬到市委啨願,被市委及時妥善處理之後,朱振波之死帶來的最直觀的事件似乎就此一件,而且家屬只哭鬧了一次,再也沒有了下文。
而湯世誠和解嚴海的翻供,才是最讓周鴻基和崔百姓焦頭爛額的問題。現在周鴻基和崔百姓幾乎每天都碰頭,商議湯世誠和解少海的問題如何處理,因為如果二人死不改口的話,周鴻基向中紀委提交的證據,以及崔百姓此次前來暗中調查何江海問題的源由,就全成了笑話。
一人死亡,兩人翻供,怎麼向領導交差?
但以上還不是最讓同鴻基頭疼的地方,最讓他頭疼的問題,掌握在夏想的手中。
關於朱振波死因的調查,在夏想的領導之下,兩天過去了,沒有一點兒進展。就是說,夏想再拖上幾天的話,一天不出結論,中紀委的調查就無法繼續進行,就只能尷尬而無奈地在省委乾等。
萬一夏想三十六計,拖為上策,拖上十天半個月,中紀委何去何從?
也是當初崔百姓第一時間就透過劉一琳想和夏想私下會談的最根本原因,因為崔百姓相信,朱振波是死於自殺,只要真正用心調查的話,不出一天就能得出結論。
崔百姓審時度勢,知道關鍵的鑰匙現在掌握在夏想手中,是在門外等候,還是得其門而入,繼續下一步工作,夏想說了算。
周鴻基也自然清楚其中的關鍵環節,但他始終沒有主動露面和夏想交流,究竟走出於什麼心思,夏想也不得而知,是羞於啟齒,還是自認能憑藉自己的一己之力,能從容破局?
不管是怎樣的心理,周鴻基到目前為止的表現,還是讓夏想微微失望,因為從周鴻基的所作所為來看,他已經猜到真正的幕後力量是齊省的本土勢力,但從他的反應來看,他還是沒有充分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真以為朱振波死亡事件,就到此為止?
難道周鴻基沒有將秦侃最近的反常表現,和朱振波之死以及齊省本土勢力的異動聯絡在一起?
難道周鴻基還沒有意識到齊省自朱振波死亡之後,平靜得有點異乎尋常?而他一直藉助不到孫習民好力量,是因為孫習民自顧不暇,但他沒有想一想,為什麼削習民會在此時自顧不暇,在省長管轄的範同之內,事情頻發?
多麼明顯的臨界點呀,現在的周鴻基如果夠聰明的話,及時收手,將湯世誠和解少海的案件結案,不再讓他們成為咬死何江海的支點,然後向京城彙報,請求崔百姓一行收兵回營,讓所有的事情到此為止,相當於拱手認輸。
如此,事情還有一定的緩和餘地。
顯然,周鴻基沒有收手的覺悟,還想硬撐過眼前的難關,還想等朱振波的死因正式公佈,還想再賭一把!
是,周鴻基也有一定的眼力,認定夏想最終得出的結論會是朱振波死於自殺。但他卻不清楚,朱振波是自殺還是被逼供致死,並不重要,死因是什麼,沒人在意,而齊省本土勢力形成的共識就是,朱振波是死在了周鴻基手中。
起……”就足夠了。
這就為還擊製造了足夠的理由,並且醞釀了足夠的情緒。
現在之所以引而未發,不是齊省本土勢力還沒有準備充分,恰恰相反,是已經完全準備充分了,只等一聲令下,就有可能星火燎原。
但命令由誰下,何時下,夏想也說不好。
如果周鴻基主動出面,做出要和他深入交流的姿態,夏想或許還會委婉地提醒一下,但現在,周鴻基固執己見,恐怕是不見黃河不死心了。
黃河,正好穿魯市而過,想見到黃河,真是太容易了。”
但願周鴻基能挺過眼前的難關一雖然周鴻基有可能是夏想未來最大的對手,但夏想基於和周鴻基曾經有過的一段交情,還是不想周鴻基初出京城,就在齊省遭遇滑鐵盧。
收拾好東西,正準備赴約時,沒想到,來了一名不速之客。
孫習民!
孫習民不等吳天笑通報,徑直進來,直接來到夏想的面前,上來就說:“夏書記,我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和你商量!”
難道孫習民到底比周鴻基眼高一等,準備全面退讓了?
第1666章 突然的轉折
孫習民到底是省長,夏想再有事情也必須為省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