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座清幽雅緻的尼姑庵。眼見雨勢絲毫沒有停歇的跡象,孔嘉功夫婦商量一番後決定暫時入內避雨,待到雨停路通之後再重新上路。
踏入庵門,孔嘉功禮貌地向庵內的小尼說明來意,小尼聞聽不敢怠慢,急忙前去稟報住持。不多時,一位身披袈裟、慈眉善目的老尼來到眾人面前,她便是這座尼姑庵的主持——紫虛大師。
紫虛大師在瞭解到孔嘉功來自京城且身居高位後,態度更顯殷勤,連忙吩咐眾尼準備齋飯並收拾出幾間廂房供孔嘉功及其家人休息。自己則親自引領他們前往安置之處,並沿途介紹起庵中的景緻以及日常功課。
待一切安排妥當,孔嘉功對紫虛大師及眾尼表示衷心感謝。此時此刻,儘管屋外風雨交加,但屋內卻是一派溫馨祥和之景……
在尼姑庵的那段日子裡,孔嘉功一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懷與照料。尤其是孔嘉功的妻子胡氏以及家中其他女性眷屬們,得到了細緻入微的安排與照顧。
而這個盡心盡力照顧他們日常生活的人,便是王小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小雨竟然在此處出家修行。儘管身處在這清幽寧靜的尼姑庵之中,王小雨內心深處卻難以割捨對往昔歲月的追憶。每當目睹孔嘉功一家其樂融融、充滿歡笑的時候,她便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個曾經深愛過的男人——孔嘉誠。
那些共同度過的美好時光如今已成為她心底最為痛楚的記憶,如影隨形般縈繞心頭。每一個細節、每一句話甚至每一次微笑都深深烙印在她的靈魂深處,讓她無法釋懷。然而現實的殘酷卻使得這份情感只能深埋於心,無處傾訴。
那一日,陽光明媚,碧空如洗。孔嘉功的妻子胡氏,正在尼姑庵的後花園中悠閒地賞花。突然,她注意到一位年輕的女子,身著素淨的尼姑服飾,面容清秀,舉止端莊,正在給園中的花草澆水。這位女子正是王小雨,每日負責為孔家送飯。
胡氏覺得有些不解,如此年輕漂亮的女子,為何會選擇出家為尼呢?她心中充滿了好奇,決定找個機會與王小雨攀談一番。
恰在這時,王小雨送來了新鮮的飯菜。胡氏趁機迎了上去,微笑著說:“小師傅,這幾日看你送飯很是勤快,真是個有心人啊。”
王小雨聞言,雙手合十,低頭施禮道:“夫人過獎了,我只是盡力做好本分之事。”
胡氏見狀,更加好奇了,她輕聲道:“小師傅,恕我冒昧問一句,你這麼年輕漂亮,為何要選擇出家為尼呢?”
王小雨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悲傷,但她很快調整情緒,開始講述自己的身世遭遇。她說,自己的父親原本是蘇州震澤地區一個非常有名的私塾先生,名叫王振興。她自幼受父親薰陶,也頗通詩書。然而,命運多舛,父親去世後,家中遭遇變故。
胡氏聽著王小雨的敘述,心中感慨不已。她深知命運無常,人生中總會遭遇種種坎坷。而眼前的王小雨,雖然身處逆境,卻依然保持著一顆純淨善良的心,這份堅韌和勇氣令人敬佩。
就在此時,孔嘉功恰巧從書房走出來,他聽到王小雨講述身世時提到了“王振興”這個名字,頓時愣住了。這個名字對他來說太熟悉了,正是他年輕時的恩師、那位曾經在他求學路上給予無數指導和鼓勵的私塾先生。
孔嘉功不敢置信地走到王小雨面前,仔細打量著她。他發現這個小尼姑的眉眼之間確實有著幾分熟悉的神韻,與他記憶中的那個可愛的小女孩頗為相似。
他試探著問道:“小師傅,你父親真的是震澤的王振興先生嗎?”
王小雨抬起頭,看到孔嘉功臉上的震驚和激動,心中也有些驚訝。她點點頭,輕聲答道:“正是。”
孔嘉功頓時激動起來,他一把拉住王小雨的手,說道:“真是世事難料啊!沒想到我竟然在這裡遇到了恩師的女兒!小雨,你是我的恩師之後,我理應照應你!”,她無奈之下才選擇出家為尼,以求內心平靜
王小雨見狀,感動得眼圈泛紅。她自幼失去親人,在塵世中歷經磨難,如今遇到故人之後,心中湧起一股暖流。她含淚施禮道:“多謝孔施主仗義相助。”
於是,孔嘉功心中滿是關切,繼續追問王小雨:“小雨,我記得老師和師母在我離開後不久便相繼離世,那之後你是如何生活的呢?”
王小雨眼中閃過一絲哀傷,但她強忍著淚水,開始細述那段艱難的歲月。
“父親和母親去世後,我變得舉目無親。幸得父親曾經救助的一個名叫宋作文的走街串巷唱戲的先生,他看我孤苦無依,便收留了我,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