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長蘇軾的事,終於告一段落. 蘇轍雖說鬆了一口氣,可心中卻仍然記掛著哥哥。 他們兄弟兩個,一個被貶黃州一個被貶筠州,兩地相隔八百多里地,這個結果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好歹人還在不是。 他心中偶爾會有後悔讀書出仕的念頭。 ‘少年讀書不曉事,坐談王霸了不疑。…不知中途有陷阱,山高日暮多棘茨…’這是他這一年歲末的感想。 蘇轍收到朝廷給他下達的新的調令,一家人再次收拾好行李,趕往筠州上任。 臨行前,他特意到已經致仕的張方平家中辭行。 “張兄,子由多謝兄長這些年的照應,此次你我這次分別,怕是今後無緣再見,珍重。” 蘇轍對著年邁的張方平,行了一個大禮。 張方平此人對他來說,亦師亦友,更何況還多次對他多加照拂。 “子由,一路保重。” 七十多歲的張方平,揮手道別。他知道這一走,或許便是他們此生最後一次見面。 蘇轍帶著他們一大家子,與嫂子、侄子碰頭後,一同趕往黃州去看望蘇軾。 他們一行人儘管路上不曾耽擱,也是整整走了一月之久才抵達黃州,只是並沒有立馬見到蘇軾,而是直到四個月後才見到人。 蘇軾經過牢獄之災後,性情上有了些微的變化。 蘇軾如今擔任的是一個無職無權的團練副使,且還是犯官。犯官是沒有俸祿,也沒有朝廷免費的官舍可住。 可想而知,蘇軾來到這邊日子過得有多艱難。 原本在御史臺大獄裡就受過諸多折磨,外加來到黃州之後一直是一個居無定所的狀態,人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蘇大學士,整個人瘦的都有些脫相。 “兄長,我將嫂子她們帶來了,兄長,……一定要保重。”蘇轍看著從小一起長大哥哥變成了這副模樣,聲音有些哽咽,苦澀心疼蓄滿心頭。 朝中沒有讓他立刻上任還能讓他護送兄嫂一家子來到黃州,又在此耽擱了四個月之久,已經是極限了。能見一面,已經很好了...... 他將一個放著銀票銀錠的荷包,塞給蘇軾,頭也不回的上了馬車。 轉身的一瞬間,一滴眼淚落了下來。 蘇軾他捏著手裡的荷包,看著蘇轍馬車離去的方向,站了很久。 王潤之也陪著他站了很久。 蘇軾一家子妻兒老小的來到陌生的黃州,雖說蘇轍臨走前給他留了些銀兩,卻也不能一直維持生活所需。 好在黃州的知州徐大受此人,對他十分的敬重而且也很同情蘇軾的遭遇,他將城東山坡上荒廢的一塊練兵之地,撥給了蘇軾,讓他自給自足。 至此之後,蘇軾一家子在東坡上開墾種荒,並跟當地的農戶虛心請教如何春耕夏播,秋收冬儲。日子雖然跟以前相比,清苦了不少,但至少也是穩定下來。日復一日,這樣的生活甚至還改變了蘇軾以往的文風,他開始自號‘東坡居士’,當地的人也漸漸地喊他蘇東坡。 ———— 筠州又稱高安,是一個地處偏僻的山城。 蘇轍剛到這裡時,正好趕上發大水。城內百姓居住的屋舍幾乎所有全被淹沒,只餘一個屋頂,宛如一座虛城。 蘇轍一家子來到這裡根本無處安置,只好在城外山坡上安營紮寨,暫做居所。待水患慢慢平息,城中百姓得到安置,一家人借住到了蘇轍同僚的家中,直到年底才搬到修好的鹽酒務稅官的官舍之中。 一切好似終於迴歸平靜,步入正軌。 蘇轍這日不用去上值,坐在屋內的松木圓桌前,慢慢品著一盞茶水,命人喊來他的次子:“你可想回眉山老家去看看?” “父親,可是有所打算?” 蘇適沉思了片刻,抬頭看向父親。 “你回去繼承祖業吧,我與你伯父這輩子怕是回不去了。”蘇轍神色中透露著些許遺憾。 蘇適與父親對視一眼:“那既然如此,兒子何時動身回眉山?” 蘇轍起身走到兒子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就這幾日吧,你回去收拾收拾。” 這個時代的人大多把回鄉務農當成最後的歸宿,蘇轍蘇軾亦是如此。他們身在官場,已不能隨心而為,但老家始終還是需要有自家人在的。 蘇轍如今管著鹽酒稅務,整日裡打交道的就是這些東西。近些時日裡他頻繁與蘇軾書信往來時,多數都是心中抑鬱,飲酒後抒發心中的情緒。對於不善飲酒且幼時體弱患有哮喘的他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 送走了兒子沒多久,兩歲多的小女兒便夭折了,再加上他整日忙碌,一入冬蘇轍就病倒了。 蘇轍因年少時經常生病,頗有些久病成良醫的意思。對於他這次舊病復發也是心中有數。 可儘管如此,身心疲憊讓他不得不向知州告假養病。養病期間,長子蘇遲官滿回來探望他,一直到他病癒才離去。 閒暇無人時,他常常感嘆:人生無百年,所欲知有幾?懸知未必得,奔走若趨勢。 如今金榜題名時的雄心壯志,也隨著鬱郁不得志官路坎坷,逐漸淹沒在兒女的婚姻大事,全家的生活所需,兄長的安危當中,他為了這些不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