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帝聞和春、勝保屢敗,謂肅順、奕忻道:江南戰事,非一日可決;當務之急,乃去歲諸欽臣與英、法、美、俄諸夷所締結之《天津條約》,朕裁定之後,訂立和書,於京換文,方可生效。朕遣桂良赴滬換約,夷人不允,非要至京。今夷已兵臨大沽海口,二卿以為,該文換否?效尚生否? 奕忻道:俄夷以外,諸夷所為,皆為經商逐利;換文之舉,宜應順其自然。 咸豐帝道:去歲,爾單銜具折,極力反對議和,謂夷人膽敢登岸,即令兵勇合擊;又謂羅惇衍攻廣州,廉兆綸搗xiang港;爾去歲之勇,蕩然無存矣! 奕忻道:先皇彌留之際,亦恨南京之約;奴才與夷仇深似海,斷無絲毫撫夷之念。然時移勢易,戰不可兩開,夷人船堅炮利,一旦有失,難免顧此而失彼。夷人重約,天津條約,雖屬苛刻;然亦為扼夷之徑。 肅順道:夷人攜兵換約,武力恫嚇,無一絲誠心。去歲簽約,實因大沽炮臺設施陳陋,驟然失陷,遂致城下之盟。僧格林沁自上年奉旨辦理海防,晝夜辛勤,殫精竭慮;今年正月,又親至大沽海口駐紮。其與士卒誓同甘苦,風雨無間,勞瘁至今。大沽口南北兩岸,共建炮臺六座,安火炮六十門,萬斤大炮十一門,五千斤鋼炮兩門,西洋鐵炮二十三門;夷艦至內,即可南北對射,絕無死角。又於江口設定三道鐵鏈,輔以鐵戧、木柵;只破此關,亦費周折。吾大沽海防,實已固若金湯。 咸豐帝道:僧格林沁親王,國之柱石也。城下之盟,徒乎奈何?國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與城俱碎,豈肯為城下之盟哉!傳朕諭令,夷國公使及隨從之文職人員,可於北塘登陸;爾後由朕之八旗健將佑護至京換約,沿途官吏備辦供應,妥善照料;正陽門外,預備三間寬敞房屋,特供夷使居住。倘夷桀驁不馴,非由大沽上行,僧格林沁可臨機決斷,杜其妄念。僧部兵單,朕欲調勝保北進,然江淮千里之地,豈可虛空! 肅順道:勝保屢言和春屢不聲援,貽誤戰機;和春亦屢以金陵為念,誓不發兵;二人鬩牆,與國無益。 咸豐帝道:朕令,和春迅撥江北精兵,會同勝保,徹堵賊逆北進之路。和春、勝保會攻若勝,勝部即可北援。夷之進京換約,僅有北塘一途。 奕忻道:夷之進京換約,自北塘抑或大沽行進,可有區別?索性放開一面,任憑夷行。僧格林沁部,即刻南下,逐鹿江淮,殲滅洪、捻逆匪。再者,夷人此來,只為換約,聖上簽字畫押,親承《天津條約》即可,何必兵戎相見。 肅順道:吾正與粵匪角逐,萬不願復起兵戎,然夷倘若假途滅虢,我大清豈不亡國滅種! 奕忻道:假途滅虢、亡國滅種;危言聳聽!前載,夷佔廣州,並無戕害;去歲,夷佔天津,約籤亦退。奴才以為,英、法、美夷皆無吞城佔地之心,一意通商而已! 肅順道:那英夷之佔xiang港、俄夷之吞江略地,該當何論? 咸豐帝道:去歲,大沽口失,英法二夷兵臨天津,朕萬般無奈,方才恩准。朕今敕令夷人由北塘登陸,進京換約,是謂不戰!朕已施放善意,夷若不領,炮艦並行,刀槍兼施,武力要挾,非由大沽行進,朕焉可坐視?僧格林沁坐鎮大沽,天津海防固若金湯,爾等與朕倘再引頸待戮,豈不貽笑萬世! 1859年6月下旬,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林布隆、美國公使華若翰,各率艦隊,齊抵大沽口外;稍後,俄國公使伊格那季耶夫僅帶隨從五六,乘一小船,姍姍而至。 法國公使不爽,謂英美公使道:我們出艦出炮出人出命,北極熊只出一孤家寡人,又來分食羹飯矣!去歲,我等死傷多人,僅獲一未經大清皇帝簽字畫押的《天津條約》,而俄羅斯人未折一兵,卻不勞而獲一塊四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外加一條多瑙河一樣的河流。 英國公使道:我等同宗同族同心並力,俄羅斯者,亦如清國人言,實外夷人也。 直隸總督恆福接咸豐帝諭旨,即刻照會英、法、美三國公使:所帶隨員,勿超二十;所有人等,勿攜武器,由北塘登陸,經天津至北京換約。 英國公使普魯斯道:無艦炮做盾,清皇焉能爽快?南京、天津、望廈、黃埔之約,哪次不是兵臨城下!大英帝國“切薩皮克”號護衛艦、法蘭西“杜沙伊拉”號巡航艦,皆吃水千噸,載炮半百,為我等最有力之後盾。我等定行接仗,不走北塘! 英法聯軍司令賀佈道:我雖有22艘軍艦,遺憾之處,江水太淺,鉅艦難進,只蒸汽炮艇可行。我艦須衝破橫江鐵鏈,進入大沽口內,艦炮壓制清人火力,掩護陸隊登陸,伺機奪取清人炮臺。 法國公使布隆布林道:“鸕鷀”號木殼炮艇,排水量860噸,最新式的後膛裝大炮,178毫米口徑,110重磅炮彈,足以制敵死命!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