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己穿越到後世,看史書上才發現,自己死後,偌大的大秦王朝迎來了它最後一位君主:子嬰! 自己被趙高一夥人迫害自殺之後,子嬰即位秦三世。 在位46天,初稱皇帝,後改秦王,史稱秦王子嬰。 子嬰登基之前,秦朝函谷以東疆土盡數喪失,六國紛紛蹦出大喊復國,秦國土地又回到戰國時候。 子嬰無奈將秦重新降格為邦國。 他繼位時,秦軍東出的主力基本消耗殆盡; 南下嶺南的秦軍趙佗被封鎖北上通道,無法進入中原幫助,期間還得到趙高在朝中指鹿為馬的訊息,從此對大秦失去信心,一直閉關自守,對大秦的事選擇不管不問; 而作為平叛主力的20萬王離軍團,在鉅鹿一戰中被項羽破釜沉舟徹底擊潰,不僅如此,章邯得知胡亥被殺的訊息後心灰意冷,帶著20萬刑徒軍向項羽繳械投降; 子嬰算得上是真正的天崩開局!! 史書中關於對子嬰的記載非常少,但是胡亥從這些從記載中可以看出,子嬰可以說算得上是一位仁義的君主。 如果他是在大秦太平之時繼位,一定能成為一代明君,開創盛世。 他接手的卻是千瘡百孔的大秦。 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不在少數。 這些亡國之君大多給後世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如:軟弱怯懦、奢侈腐敗、無能和昏庸。 但是作為大秦王朝的亡國之君:子嬰,似乎就是一個例外,他既仁愛又寬厚,富有智慧。 後世有很多人憐憫他的遭遇,並對他接手大秦的爛攤子表示同情。 胡亥隨口一問:“如果大秦真的到了生死存亡之際,叔叔是降是戰。” 子嬰不明白鬍亥為何突然沒來由的,問自己這樣的問題,堅定的說道:“如果大秦真的亡了,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 胡亥看到子嬰滿臉的堅定,或許子嬰最後選擇投降確實是無奈之舉。 子嬰繼位後,劉邦所帶領的一路人馬,避開了項羽所在的主戰場,沿著河津向西攻破宛、穰等十七縣後,逼近武關。 雖然當時秦軍在各個郡縣上的戰場接連失利,但秦國幾百年來,經營下的基本盤關中、巴蜀等地卻並未遭受戰亂。 無論是兵源、財力都足夠支撐秦軍閉關自守,也可以依次厚積薄發,再次尋求崛起的機會。 後來楚漢之爭時,章邯投靠到項羽一方,面對劉邦的進攻,採取的正是堅守廢丘城的戰術,雖然在兵力等方面處於劣勢,但是卻可以與漢軍對峙長達10個月。 只是無奈碰到了兵仙韓信,可那個時候韓信還並未投到劉邦帳下。 可見,憑城據守對於防禦一方而言是最佳戰略。 如果子嬰選擇憑堅城據守,那麼將使遠道而來的劉邦陷入孤立無援、補給困難的險境。 後來劉邦雖然用計謀遣酈食其、陸賈遊說武關守將,趁機破關。 可武關的失守,只是讓秦軍失去了咸陽東向的險關屏障,但秦軍的局勢還沒有到達那種四面楚歌的地步,秦軍手中依然牢牢控制著雍城、廢丘、咸陽等堅城要塞。 胡亥想不通的地方來了,就在這時子嬰開始了騷操作,子嬰做出了棄守堅城與劉邦在嶢、藍田決戰的命令。 結果,不出意外的是,秦軍大敗,子嬰投降。 大秦全劇終。 司馬遷對子嬰評價道:“向使嬰有庸主之才,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從這裡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子嬰持批評態度。 胡亥今天和子嬰的接觸來看,他不像是沒有一點軍事頭腦的人,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才會讓子嬰會做出棄城決戰的奇怪舉動呢? 每一代君王都用以史為鑑,來從中尋求更好的治國方法,胡亥想從子嬰的失敗中,尋求一點啟發。 胡亥突然間好像明白了,子嬰為何藍田之戰會失敗, 藍田軍隊,歷來是秦國拱衛都城咸陽的軍事基地,稱為“藍田大營”,裡面駐紮的軍隊都是始皇帝精挑細選的。 可以稱得上是大秦精銳中的精銳。 只不過數量並不多,大約有數萬人。 藍田軍可以算是真正的秦虎狼之師,而之所以敗的如此之快,應該是章邯當年為了組建刑徒軍,害怕戰鬥力不足無法解戲地之圍,抽調了藍田大營的大量基層軍官。 這才使得一幫臨時拼湊的囚徒軍隊,能夠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 反而是藍田的軍隊戰鬥力非常拉垮。 胡亥很歉意的看了一眼子嬰,自己前世真的是太坑了,秦朝的覆滅,子嬰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雖然是秦朝的罪人,但是算不上千古罪人。 胡亥突然一種:垂死病中驚坐起,小丑竟是我自己的感覺。 胡亥想到子嬰裝瘋之前,遣散了家裡的丫鬟和廚子,府上已經幾乎沒什麼人。 胡亥有些歉意的說道說道:“叔叔,這間酒樓已經被朕包了下來,你就在這裡好好吃,好好喝,所有費用全部算朕的。” “如果這裡吃的不盡興或者不滿意,直接去宮裡,朕的御廚全部交為你服務!” “朕還有一些事情,就先行離開,這幾天你先好生修養,等過幾天和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