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看到蕭何還是有些緊張和不安,為了緩和氣氛於是隨口問道:“蕭何,在大秦軍營待的可還習慣!” “回稟陛下,臣在軍營中發現由於陛下推出來的政策,士卒們計程車氣都非常的高漲,工作的積極性也是我生平罕見,在這種環境下工作效率也是非常高。”蕭何恭敬的回答道。 蕭何一想到軍中士卒的幹勁兒,都感覺有些不可思議。 自從陛下開啟了開智政策之後,他們知道他們家中的兒子也可以學習讀書識字,最後走上恩科的道路,也了在朝堂之中謀取一官半職的機會。 他們成天干活的狀態,是發自內心的想讓大秦強盛下去,也只有這樣才能讓這些政策持續下去。 皇權是神的象徵,如今陛下的這些利民政策一經推出,胡亥已經成為百姓心目中真正的神。 銀行管理的經濟是國家命脈,裡面重要職位肯定要由朝中大臣擔任。 現如今李斯和馮去疾還有幾年才到退休的年紀。銀行開設之後可以先讓蕭何在此位置上歷練幾年,鍍鍍金,辦理成功之後也算是大功一件。 胡亥於是將之前給李斯和馮去疾所說銀行貨幣等事宜,講給了蕭何聽。 … 蕭何聽完陷入了沉思,借錢不一定只有百姓應急的時候才會借,那些商人做生意需要擴大生產也會向銀行借錢。 假若各地發生災害,沒有錢也會向銀行借錢。 更有甚者到了大秦戰時,國庫吃緊,軍政所花費的錢財也會向銀行借錢。 這樣下去,存的錢足夠支撐??? 最後不還是會淪落到無限制的印錢,畢竟紙幣的技術掌握在胡亥手中。 這樣所造成的後果只能是物價飛漲。 他看見胡亥對這種做法滿臉憧憬的樣子,這牽扯到國家根本問題,蕭何還是頂著壓力問道: “陛下,開設銀行這種貸款業務之後商人、國家和地方郡縣缺錢的話都會找銀行借錢,如果這個時候借大於存該如何是好,是否加足馬力印製新鈔。” 胡亥微微點頭,對蕭何能提出問題表示肯定:“蕭何,貨幣只是一種購買的物品媒介,有時候適當的物價漲跌是有好處的。” 這一點在蕭何聽來有一些歪理,東西肯定是越便宜越好,貴了百姓的生活都成為一種負擔。 民怨是如何來的? 就是平常中的生活物價飛起買不起了。 胡亥見蕭何還是有些不理解,繼續說道:“朕給你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百姓需要吃食鹽,肯定要找官府購買,假如百姓這個群體向官府購買了一百萬兩白銀的食鹽,這個時候由於手上沒錢選擇了借,於是百姓獲得了食鹽欠官府一百萬兩白銀。” “而做官的家裡總有一些宅院,僕人,三妻四妾等等需要購買衣物,他們又去找商人購買了一百萬兩的衣物,這個時候他們也並沒有選擇直接付錢,而是選擇向商人借錢,於是官府又欠了商人一百萬兩白銀,但是獲得了衣服。” “而商人呢,他們也是需要吃飯的。這個時候他們就會回百姓手中購買糧食,他們也並沒有選擇直接付錢,而是選擇借貸的方式,欠百姓一百萬兩白銀但是獲得了糧食。” “這個例子可以適用在很多情況下的各行各業之間,這個就是經濟流通的基層邏輯。” 蕭何眼神之中閃出一絲亮光,他好像悟透了些什麼:“陛下,他們其實已經互不相欠!” 胡亥聽後微微頷首笑著說道:“不錯,他們其實互不相欠,但是要想借款,首先需要的就是信用,否則兩個互不相熟的陌生人憑什麼把錢借給你,又憑什麼讓你賒賬!” “這個時候就有以國家為信用基礎的銀行誕生,雖然他們之間的借貸費用為一百萬兩白銀,可是其實只用一兩銀子在他們之間賺一百萬圈,已經抵消了他們的債務,他們已經互不相欠,這個圈數就相當於發生這個次數的人數交易。” “可這並不是朕創辦這個銀行的真正原因,他們之間的債務雖然平息了,可他們所產生的糧食,衣服,食鹽卻是實打實的存在於大秦這個社會上豐富了大秦的物質。” “一個國家國力的體現並不僅僅是國庫充盈,而是代表著這個國家的物資儲備。” 蕭何在這一瞬間震驚了,此刻才發現他之前對胡亥完全評估失誤。 歷代以來,君主都以改革治國強國,無非就是圍繞官職,通婚,宗族制度等各方面。 胡亥竟然可以另闢蹊徑,用經濟方面去實行對民生的調控。 尤其是最後一句話,才是讓他最佩服的地方。 國家打仗,最為關鍵的是後勤。 說打仗就是打後勤也絲毫不為過,拼國力就是拼資源。 秦滅六國就是靠著奮六世之餘烈積攢下來的家底,不斷的打攻堅戰圍城戰。 大秦保持著充足的糧草和後勤,而對方的將領則是在缺糧缺武器缺物資的情況下,根本不能與大秦抗衡。 蕭何之前以為此舉方法實在是多此一舉,還要借用國家的公信力,直接找幾個大商戶,把刀架在他們的脖子上,讓他們以自己的影響力放貸。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