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宗論》最快更新 [aishu55.cc]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3面,乙二、論主略史。前面我們介紹蕅祖的名號,這以下介紹出生。
二、出生
先世汴梁人,始祖南渡,居古吳木瀆。父名之鳳,母金氏,名大蓮。以父持大悲咒十年,夢大士送子而生。時父母皆年四十。
這以下我們介紹蕅祖的家世因緣跟他的出生的情況。先看家世因緣。先世汴梁人,汴梁就是現在的河南省開封縣。始祖南渡,居古吳木瀆。他的祖先是從汴梁向南方來遷移,就居留在古吳的木瀆,木瀆是江蘇省的一個鎮名,江蘇的一個小鎮。父親是之鳳,鍾之鳳,母親是金氏,名大蓮。這個是他的家世。
這以下介紹他的出生情況。以父持大悲咒十年,夢大士送子而生。時父母皆年四十。他父母在三十歲的時候都沒有兒子,怎麼辦呢?父親就持大悲咒,持大悲咒呢希望能夠求得一個兒子。那麼持了十年,持了十年以後,他父親就做了一個夢,夢到觀世音菩薩送子,蕅益大師就出生,那個時候他的父母都已經四十歲了。
所以蕅益大師在《持大悲咒發願文》中他講一段話說:“我本仰承咒力生”,我是依仗大悲咒的功德力而生。蕅益大師晚年一生提倡持名,信願持名,但是他也很強調持大悲咒,他跟觀世音菩薩也特別有緣,“我本仰承咒力生”。他跟大悲咒還特別有緣,他做了很多次大悲咒的加行來破障,這當然跟他的出生也有關係。再看
三、童年
七歲茹素,曾雲:“我幼持齋甚嚴肅,夢感大士曾相召。”
先看這一段,七歲的時候。蕅祖七歲的時候就吃素了,不過這個時候吃素不是因為修學佛法的關係,就是一念的善根。所以他那個時候說:“未知出世正因”,他那個時候不知道佛法的道理,但歡喜吃素,不喜歡吃肉,不喜歡殺生,有這一念慈悲的善根而已。曾雲:“我幼持齋甚嚴肅,夢感大士曾相召。”他就是吃素的功德、這個慈悲心,經常在夢中跟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這個是講他七歲的情況。
十二歲就外傅,聞聖學,即以千古道脈自任,於居敬慎獨之功,致知格物之要,深究之。作論數十篇,闢異端,夢與孔顏晤言。
在十二歲的時候他就去讀書,到外面私塾學校去讀書。讀什麼書呢?聞聖學,聖學就是孔孟儒家的學說。讀了以後就很有心得,就立定一個志向——以千古道脈自任,就是儒家的傳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乃至到孔夫子的集大成,他認為說他應該要使令這樣的法脈發揚光大,以這樣的責任來自我期許,千古道脈自任,看出蕅益大師十二歲就有這樣的志向。當然,有志向是不夠的,還得要有深入的心得,所以他對居敬慎獨之功,致知格物之要,深究之,很深入地研究。
這兩段,居敬慎獨之功是儒家修行的下手處,修行的基礎;致知格物是儒家的理論,理論基礎。應該先講理論。
一、致知格物:它的次第是先格物、再致知。格物,當然這個解釋很多,我們一般的解釋是說: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謂之格物。世間上的事情,各式各樣的事情、有各式各樣的變化、各式各樣的結果,這當中是有一個規則、有一個道理,這就是格物,我們應該要去窮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幹什麼呢?——致知,就是推極自己的知識,推就是推動的推,極就是極限的極,不斷地要增長自己的知識,就是致知。
由格物致知以後呢,我們從聖賢的教法當中使令我們明白道理。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就是——明理,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這個國君他為什麼是一個亡國的國君?這當中有個道理,這不是上帝的安排,是有道理的;這個國君為什麼能使令這個國家興盛?這當中有個道理,應該學習。宇宙人生的事物差別當中有個道理、有個規則的,我們應該要把這個道理先弄明白,在修行之前,就是致知格物。
那麼格物致知以後幹什麼呢?——誠意正心。
二、誠意正心:這當中就是兩個內涵,一個是居敬、一個是慎獨。
第一個、居敬:居就是安住,我們內心當中在修學的時候是安住在一種謙卑、恭敬的心情。《了凡四訓》講到一件事,說了凡先生有一天去考場,去考場看到一個年輕人,他就說,說這個年輕人今年一定會有功名。果然,考完以後,他果然考上了功名,榜上有名。朋友說你怎麼知道他考得上,你又不認識他?他說,了凡先生說,“每遇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說一個窮的讀書人,十年寒窗苦讀,那麼他要發揚光大的時候、他享受榮華富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