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第16集《靈峰宗論導讀》(3 / 5)

小說:靈峰宗論 作者:妙音0

竟意義上來說,雖然這個人破戒了,由罪業的力量到三惡道去了,但是他曾經很認真地發願,很認真地納受戒體,他內心當中那個菩提心的善種子你還不能小看他,你沒有受過戒的人你還沒有資格來批評他的。那麼這個人他從來就沒有受過戒,他根本就沒有栽培一個成佛的因種,他雖然一時地生天,但是他遲早會墮落,在流轉當中遇到惡因緣的刺激他遲早墮落,他就很難有得度的因緣。

所以這個地方講,“五分基成,三身體俱,超凡鄙之穢流,入聖眾之寶位。”就是說,我們也可以講出一個譬喻,說王子墜地尊超群臣,這個王子他生長在王家,雖然他還什麼功德都沒有做,對國家沒有什麼貢獻,但是你不要忽略他是一個王種,以後繼承王位的是他,而不是宰相。雖然宰相一生為公為眾,但是你不是王種,你畢竟不能繼承王位。只要這個王子不要中途死亡,不要中途退失道心,他遲早要繼承王位的。

就是說我們今天發了菩提心,這個時候內心當中已經成就一個佛的因種,所以叫“五分基成,三身體俱,超凡鄙之穢流,入聖眾寶位者,其斯之謂乎。”就是你受了戒以後,在你未來的生命當中你已經規劃出一條成佛之道,你往這個大方向在前進,當然這當中你可能還是跌跌撞撞的,但是你大方向已經確認了,是這個意思。這個是講到戒體的一個功德。

我們回到講義。這樣子我們就能夠理解,持戒是菩提心,是出世的戒體,它是一個所有戒法的依止處。從這個自體發動出來,大小乘的律儀是菩提心隨順因緣所表現的作用。我們看第二段:

發出生死心,降伏愛見,是聲聞戒體;發上求下化心,自調調他,是大乘戒體;發生佛體同平等普度心,是最上乘戒體。既發心已,專精護戒,微細無虧,即三乘正行也。

蕅益大師就把持戒的體跟用的一個內涵把它詳細地說明出來。我們先看“體”。體有三種的自體:

第一個、發出生死心降伏愛見,是聲聞戒體。如果你當初在發願的時候你只是發出離心,你只是願意斷除一切惡,對無量無邊的善法、對無量無邊的眾生沒有好樂,那麼這樣子是聲聞戒體,這個自體的力量是引生你阿羅漢二乘的果位。

第二個、發上求下化心,自調調他,是大乘戒體。這個大乘戒體又包括了修善,也包括了度眾生,對於無量無邊的善法、對無量無邊眾生的度化,他這個時候他都具足。

諸位以後受了比丘戒你會發覺,比丘戒對於一個比丘的貪治得很重,他對一個比丘的生活的資具——衣、缽、臥具——有種種的限制,但是這個比丘不學習佛法,在聲聞戒它不管制的,但是菩薩戒不是。菩薩戒有人說法,你沒有去聽,那這個治得很重,因為修善是菩薩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你不但是斷惡,你還得修善,所有的善當中智慧是最重要的。說有眾生向你請法,你今天菩薩以輕慢心不為眾生說法,這個也治得很重,嗔心不說法、嗔心不受悔。所以說大乘的戒體一定是上求下化、自調調他,他具足三聚淨戒,他一方面能夠上求,一方面下化。

第三個、發生佛體同平等普度心,是最上乘戒體。前面的大乘戒體它的心是有所得,這個最上乘戒體它是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這個智慧是怎麼生起的呢?他應該是先觀照一念的心性。我們剛開始觀心,會先觀察到我們一念心的差別,從假入空,先看到假相,我們這一念心有時候起善、有時候起惡,有時候起惡、有時候起善,各式各樣的差別。這個時候從假當中我們把這些善惡的因緣把它撥開來,就看到內在的本來面目——就是清淨心:這個時候我們能夠感覺到,無量無邊的眾生的苦惱的境界,還有諸佛萬德莊嚴的境界,從本性上觀察是沒有差別的,這個時候你從無差別的體性當中生起了上求下化的心。

所以這個清淨心是一個根本,你一定先悟入了清淨心,在清淨心的觀察,佛也不可得、眾生也不可得,但是你一動,從清淨心裡面一動,那就有相了,就有佛的境界、有眾生的境界,這個時候就上求下化,但是你基本上那個上求下化是從一念的清淨的無分別心所發動的。這樣的戒體最圓滿,最上乘的戒體,那是直接趨向於佛道,一佛乘。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不管受五戒、八戒、比丘戒乃至於菩薩戒,就是說這個戒法本身產生的力量是不決定的,就看你的發心。

在經典上說,說過去有一個度一切如來出世,這個度一切如來領著弟子去託缽。這個時候大富長者有三個兄弟,三個兄弟就去外面玩,看到佛陀跟弟子們在託缽,起歡喜心。三個兄弟就把身上的寶珠拿出來,供養給佛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