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下面還有搞好同事關係,我接受不了這種文化,雖然我這行不是太好聽,最起碼能解決溫飽,掙到錢就行。
我跟師哥聊天呢,師父從櫃子裡拿出來一件瓷器放在桌子上:“你們三個看看。”
我拿起來一看,這是鈞窯一字四方倭腳花盆,鈞瓷,河南鈞州(今禹州)鈞窯燒製,其韻雅緻,釉質厚重,溫潤如脂,釉色變幻不一,至臻至美。
這個盆之鈞瓷花器,底部多刻數字,由一至十,以示盆及底座尺寸,一為最大,十為最小,鈞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獨創的窯變釉技術,變幻莫測,奼紫嫣紅,對後世瓷業產生深遠影響。這隻花盆四方敞口,寬版沿,四靈處倭角為飾,腹壁微內收,形成恰到好處的角度,底部四角做如意雲頭矮足。
造型周正而規矩,典雅考究,通體罩施鈞釉,釉層豐腴勻潤,熔融自然,外釉色為官鈞之海棠色,內釉為天青色,盆底蚯蚓走泥紋清晰可見。此盆的釉光與紋理變化當屬藍色之最佳品格,遠觀靜穆恬謐,近看圓融爛漫。釉層依器型的轉折而豐富多變,斑駁氤氳,與人無限遐想,別見一番古雅韻致。底部敷塗褐色護胎釉,與瑩潤釉光對比鮮明,清晰可見刻印“一”字款。
此類刻數字之鈞瓷,傳統斷代北宋,然學術爭議頗多,近來研究多斷代十五世紀,霍吉淑於其著作中指出,此類底刻字鈞瓷,除清宮所見數例之外,均未見於其他地區,也無墓葬出土例。此外,鈞瓷燒造所用之雙層模具法,至十五世紀初方由河南窯工匠所創。
“師父,這是明的?”
大師哥看了一眼:“我怎麼看是元的?”
二師哥也看了一眼:“我看也是元的。”
我們三個爭論了半天,師父搖搖頭,沒說話,看老頭子不說話,只能又看了一遍,均窯始於唐,興盛於北宋,地處河南禹縣古均臺和神 鎮一帶,宋時稱均州,故名“均窯”,亦名“鈞窯”或“鈞州窯”,但在明朝因明神宗名曰“朱翊均”後均州改名為禹州。
釉中含銅,所以在高溫下呈現出紅色。鈞窯瓷器的顏色並不是入窯前就已經確定的,而是經過高溫後金屬離子所呈現的,所以又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之說,其成品色主要為玫瑰紫,海棠紅,茄色紫、梅子青,深紫,米色,天藍,胭脂紅,硃砂紅,蔥翠青,以及窯變的各種顏色,各色錯綜相間,絢爛多彩,氣韻非凡
相傳以胭脂紅為最美,釉中有免絲紋與蟹爪紋,華麗而雅緻,均瓷釉的調配技法相當獨特,而且鈞瓷的瓷釉較厚,厚處有7-8毫米,出窯後由於灼燒和乾燥使開片與非開片之間的釉形成與眾不同的花紋,早期釉上有顯著的牛毛紋,盛期則多為離合狀態的條紋和粗如滴露的淚痕,以及蟠曲蜿蜒的蚯蚓走泥紋,這也是均瓷的重要特徵之一。
“這是明仿宋的鈞窯一字四方倭腳花盆。”
“你倆學吧,我說明的你倆還不信,師父說的,你倆信了吧?”
“師父,我怎麼看像元的呢?”
“這是元末明初仿宋,你們三個說的都沒錯,但是你們看法不同,小宇開鋪子,看東西偏往下看,你倆看文物價值,當然往上看,沒有對錯,說元的也行,說明的也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