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用是在樹下睡覺,這是簡陋的住所。
以上是佛陀對有志於修習戒定慧的修道者,以四個法加以勉勵。
佛陀講完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以後,講出為什麼要少欲知足的理由?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一個過著榮華富貴生活的人,內心容易產生對三界果報的愛慾。愛是對已經得到資具的染著,欲是對尚未得到資具的希求。這種對三界果報的愛慾,會矇蔽我們修道的道心及觀察真理的智慧,故愛慾是障道的因緣。
佛在《八大人覺經》及《佛遺教經》都提過少欲知足,但佛陀在這兩部經所講的少欲知足,其重點在於離苦得樂,所謂少欲者少煩惱,知足者常安樂。一個人要得到安樂果報,當然要有善業,有善業則物質的受用就能充足,但只有善業卻不一定快樂,內心與受用的物質接觸時能少欲知足,這時快樂的感受才能增長廣大。
所以佛在《八大人覺經》及《佛遺教經》的開示重點,偏重在離苦得樂,但本經的這段經文,它是強調修學聖道,如果不能少欲知足,內心就會產生貪慾,貪慾煩惱的生起會障礙出世道心,及對真理的觀照。
我個人在想這個少欲知足的問題,我們以前研究的《佛遺教經》及《八大人覺經》,佛陀對正道法門的禪定與智慧,不斷的強調,勸勉我們修學,而對助道法門的少欲知足,佛陀也不厭其煩的提醒勸修。我在思惟佛陀教法的涵義,今天我們遵循佛陀的道法,懺悔業障,積功累德,在修佈施、持戒的種種善業過程中,雖然仍未能與我空、法空的真理相應,仍以有所得心修習善法,但在成就聖道之前,一定會先成就福報,福報力漸漸增強以後,自己的生命就有堪能性,有堪能性的眾生,受用的資具比以前更好,生活品味也提高。
假如我們對這樣的福德因緣,沒有產生少欲知足的警覺性,則會對現前安樂的果報產生一種愛著心情,如是對追求清淨無上菩提的道心,及對般若智慧的學習就會產生障礙。所以佛陀提醒我們,在修道過程中,成就聖道之前雖先成就福報,但應該以少欲知足之心,檢點自己的生活,避免產生對聖道的障礙。
我們看第四章、善惡並明。
善惡並明的善是指善業,惡是惡業,善業與惡業都是由身、口、意的造作而顯現,所以我們應該注意自己身口意的造作。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陀開示說,有十種因緣能成就善業,反過來說,也有十種因緣能成就惡業。這十種因緣分佈在我們身口意三業的日常生活的造作之中,身體的造作有三種,口業的造作有四種,意業的造作有三種。以下先解釋身體造作的三種罪業:
身三者,殺、盜、淫。
(一)殺生:殺生是斷有情命,若殺生或斷絕有情眾生的生命,所召感的果報是短命多病。有些人的果報體有眾多的病痛,病痛的生起是由於過去生或今生,造作了傷害眾生的罪業,這罪業就會表現出多病與短命的果報。如佛陀有一弟子名叫薄拘羅尊者,他的壽命活到一百六十歲,而且在一百六十歲的生命中從未生病,他的身體特別康健,這是因他過去生持不殺戒特別嚴謹,故不殺生的善業特別強,果報體就特別堅固。所以殺生是應該斷除的罪業。
(二)偷盜:不與而取他物,稱為偷盜。若未經過對方的同意,而奪取他人的財物,即犯偷盜戒。他人的財物不只是有形的財產,也包括無形的智慧財產,所以若侵犯版權、所有權乃至於逃漏稅,皆屬於盜戒所收攝,偷盜所召感的果報是資財不堅固。同樣的資財,有些人特別堅固,如發生地震,隔壁鄰居的房子皆倒,惟獨他的房子卻堅固不倒。有些人的資財,水不能淹,火不能燒,地震不能破壞,為什麼呢?因為在積集善業時,他能持不偷盜戒,所以這善業所召感的資財果報,特別堅固。反過來說,我們雖曾努力佈施,但犯偷盜戒,那麼在得果報時,一時雖擁有殊勝的資財,但這資財脆弱,可能遭水淹、火燒、地震或敗家子的敗壞,所以偷盜的果報造成資財不堅固。
(三)邪淫:邪淫是除己妻外,男女身體互相的接觸。邪淫會召感卑賤的果報,若前生曾造邪淫罪業,則容易出生在卑賤的家族,如生於貧民窟或卑賤的種性,這與過去生邪淫的罪業有關。
以上是身體的三種造作,所帶動的生命因果;以下是口業的四種造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