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稍微一分析,《天堂電影院》只有金球獎才可能有機會!
公關得有目標性,最佳導演就別想了,目前團隊集中在最佳影片還有最佳男主角兩個方面。
從目前的戰況來看,阿爾帕西諾和馬修麥康納平分秋色,至於最佳影片,《為奴十二年》還是領先《天堂電影院》,甚至《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情況都比《天堂電影院》情況好一點!
第一百一十九章 吐槽
為什麼大麥的電影很少提名奧斯卡?
或者說,大賣的電影為毛總得不到那幫評委老爺們的青睞?
其實早期的奧斯卡還真不是這樣,像《亂世佳人》、《窈窕淑女》、《一夜風流》、《阿拉伯的勞倫斯》這些經典的奧斯卡“最佳影片”也都是備受觀眾歡迎的賣座商業大片。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電影工業的成熟和電影技術的進步,動作大片、科幻大片、魔幻大片、超級英雄續集大片陸續盛行,這些型別通常技術大於藝術,漸漸也就入不了奧斯卡的法眼。
美國電影工業雖強,但確實缺乏進取精神,很多大片都像是從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所以難怪那些上了年紀的奧斯卡評委們越看越膩。
既然大片都看不上眼,奧斯卡便只能轉而從各種獨立製片中選種子,最終造就了今天學院跟市場“勢不兩立”的局面。
縱觀過去幾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藝術家》、《國王的演講》、《拆彈部隊》都是獨立電影,多數在公映時票房慘淡,不少影片都是得獎之後才被觀眾重新認識。
奧斯卡的口味屬於典型的老白男!
一幫評委評委們,94%的白人,77%的男性,86%在50歲以上,平均年齡63歲…
所以,為了避嫌,更為了安全考慮,《為奴十二年》必須要拿最佳影片獎,就跟去年的《逃離德黑蘭》刷下了最佳影片一樣!
其實很簡單,奧斯卡有沒有為了避嫌,只要看看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是不是同一部電影就沒有問題了!
通常情況下,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分屬同一個人最佳影片當然應該是最佳導演拍出來的,否則,電影怎麼會最佳?
不過這幾年,很少有打包給的情況,由此可見奧斯卡受到政治的影響有多厲害!
《為奴十二年》其實已經預定了最佳影片!
奧斯卡就曾有一套得獎公式:主角是父親,或內容有關同志戀,得獎機率就增高,如果又和種族議題擦邊,得獎機會再加倍…
賓果,《為奴十二年》全部吻合!
這點,《天堂電影院》的公關團隊也很清楚,於是,他們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