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目前的中國像是在蓋一棟大樓,過去這個樓不高,沒安全網問題也看不太出來,現在樓越蓋越高,有幾十層了,可安全網還在十層的位置,十層以上都是沒有安全網的。這個安全網,就是我們的軟體、我們的管理、我們心裡對自己的支援。
當走得越快的時候,越有一種不安全感。後來我慢慢明白一個道理,是過去太把外在的物質方面的某種成功當成了追求的唯一目標,因此等它實現的時候發現跟它配套的安全網沒跟著上來,不安全感、不幸福感當然會很明顯。國家其實也如此,我們太把GDP、物質、硬體當作我們追求的目標,等達到的時候發現它在70樓,安全網在10樓,不安全感、不幸福感自然也會很明顯。
現在我在嘗試調整自己的腳步,比如每天會去散一個小時步,走路的確不像開車那樣快,能立即到達目的地,但是走路讓我更細緻地看到了這個城市細微處的魅力和所有生命本身的很多感動。
我原來只是想去做有意義的事情,現在也開始學會去做很多沒有意義的事情。比如更多地看看閒書、發呆。過去覺得發呆簡直是浪費生命。可是生命的某些部分不就是應該用在讓你感覺很舒適的浪費上嗎?真的要學會做一點沒用的事情。我們想想,人類歷史上很多偉大的創造、藝術等不都是在無聊的時候、在做著看似無用的事情時誕生出來的嗎?
現在我們所擁有的這種無用的時間越來越少了,發呆、無聊和做無用事情的空間也很少了,因此,我們看文化領域生產出來的很多東西是讓大家有壓迫感的,那些讓大家感覺美好、心靈感到充實的作品,反而變得水平很差。
無用的事情做好了,有用的事情才可以做得更好。如果沒有面對星空、面對宇宙、面對自己的時間,這個世界將會變得非常乾燥。我們現在的不舒服不就來自我們的生活太乾燥了,什麼都有除了幸福之外。
第19頁 :妥協原來是向前
妥協原來是向前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憂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順時,每一個時節有每個時節的最好。
一定要學會放大自己擁有的東西的幸福感,我們有時候不幸福是因為對已經擁有的不在意了,對沒有的卻感到格外痛苦:我怎麼沒有這個?
我曾經說過,家裡最好的裝修是家人的和睦,如果你有健康和家人的和睦,要放大它。不要等到將來開上寶馬車了,夫妻倆卻一句話不說,開始懷念騎腳踏車時候的親密;不要等到住進大房子裡了,全家人卻沉默無語,開始懷念當初住在筒子樓裡那種鍋碗瓢盆的幸福。我們現在很多人是這樣。
大約20年前,龍永圖先生對我說,“談判是雙方妥協的藝術”。這兩年這句話莫名其妙地總往我腦海裡鑽,我走到哪兒都會去跟別人講。因為年輕的時候會把妥協當成一種退步,但是到了一定歲數才明白,雙方妥協是前進的標誌。
我們現在很大的痛苦就在於我們不懂得妥協,總想著實現我的目標、我的目的,總想著只我贏。這又談何容易。
想要幸福就要學會跟生活妥協,跟你的理想妥協,跟身邊的人妥協,但注意是雙方妥協。如果人與人相處,懂得各自妥協,兩人的友誼就會進一步,夫妻關係也會進一步。理想也如此,不會單方面只實現你的,只你改變世界,世界不改變你,不會,也要懂得接受,我也是被改變了一部分,然後又向前前進了一步。當你深刻地明白了談判是雙方妥協的藝術的時候,你離幸福就又近了一步。
妥協是往前走,妥協要有底線。我為什麼這兩年過了40歲開始全身心地擁抱這句話?到了一定的年歲你會明白它,妥協不是貶義詞,尤其雙方妥協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用“雙贏”這個詞來理解它。
我有個建議,大家可以把自己的心當一張白紙,然後在這張白紙上寫下你擁有的東西。比如健康、目標、財富、年齡都可以寫上,然後把你不擁有的再寫上,看你是正分還是負分。當你真寫完一遍,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擁有的挺多了。
第20頁 :創業需要理想主義,也要現實主義
創業需要理想主義,也要現實主義
◎龍永圖
我在《論道》節目上曾經就年輕人的擇業做過一次調查,大多數人願意去當公務員,只有很小比例的人選擇創業。
當今社會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人非常現實,要買房子,要穿衣,要吃飯,要養家庭。少數人因為一種理想,才會選擇去創業。所以是否選擇創業首先是一個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