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1 / 1)

部、鞍部、翻譯部等各種工匠部,充分利用了他們的才能來促進日本各個方面的發展。為了區別以往移民的歸化人和這些工匠,日本史書將前者稱為“秦漢歸化人”,將後者稱為“新漢人”。無論名稱是什麼,這些歸化人對日本的發展都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他們帶去的經典書籍、農耕、絲織、木工、冶鐵、雕刻和繪畫等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促進了日本的文化、技術的發展。歸化人不僅帶去了中國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有的還與當地人通婚,最終被“歸化”成了日本人。

和日本人究竟來源何處一樣,日本傳統文化的形成時間也是日本學術界研究的重點。有的學者根據出土的外部裝飾著草繩紋的繩紋陶器,認定日本早期文化形成與這一時代,就是從大約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的繩紋文化時代。有的學者認為日本的傳統文化形成與德川幕府時代。我國學者則認為日本的傳統文化形成於農耕社會確立和統一國家形成的彌生時代到大化革新時期,就是公元前3世紀至7世紀中期,傳統文化經過發展,到鎌倉時代進入發達成熟階段。

日本傳統文化是在繩紋時代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大約1萬年前,日本進入繩紋文化時期。在這一時期,日本人的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是日本的新石器時代。繩紋時代人們開始製造和使用陶器是時代的重大進步,這意味著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據考古資料得知,繩紋時代的日本社會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母系社會。一個母系家庭一般由5到10人組成,若干個不同血緣的家庭構成氏族公社。繩紋時代人們的主要生產活動是狩獵、捕魚和採集。

繩紋時代文化對日本傳統文化的形成有很深遠的影響,尤其在語言、風俗和信仰方面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但是日本傳統文化卻是在日本農耕社會確立之後才形成的。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日本從繩紋文化時代進入到了彌生文化時代。因這一時代生產的陶器紋樣簡單、外形美觀,先發現於東京都彌生町而得名。彌生文化有多元性、傳統性、國際性和創造性的特點,既繼承了繩紋文化的傳統,又廣泛地吸收了外來文化,在外來文化的啟迪下進行了創造,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在形成彌生文化的諸多因素中,中國的影響十分深遠。

據日本人研究,水稻是繩紋時代晚期從中國南方傳入日本的。水稻傳入日本以後,很快得到了普及,進入彌生時代以後,水稻栽培逐漸成為農耕社會的基礎。農業發展了,人們生存所用食糧得以保證。水稻的生產迅速發展,男子在獲取生活資料的勞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隨著分工的發展,男子逐漸擁有更多的財產,父權制大家庭出現,母權制沒落。此時由許多獨立的個體家庭組成的農村公社並不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而是按經濟的和地域的關係形成的,由於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不發達,這種公社形式長期延續下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書末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