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有關羅坊會議的情況》(1967年),《江西黨史資料》第6輯,第254頁。
(25)《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254頁。
(26)《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162頁。
(27)朱德:《在編寫紅軍一軍團史座談會上的講話》,《朱德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130頁。
十二、打破三次“圍剿”
工農武裝割據所以能在中國存在和發展,一個重要原因是國民黨各派軍閥之間不斷髮生的分裂和戰爭,嚴重地削弱了他們的統治力量。一九三○年初,蔣介石的南京政府同控制華北和西北的閻錫山、馮玉祥以及盤踞廣西的李宗仁、張發奎等部的緊張關係已發展到劍拔弩張的地步。經過近四個月的醞釀,終於爆發了規模空前的中原大戰,雙方投入的兵力達一百萬人。南方各省原來用以“進剿”紅軍的軍隊紛紛調離原地。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魯滌平的嫡系部隊是張輝瓚、譚道源兩個師,其中的譚師以及張師一個旅就先後調往廣東、河南作戰,到中原大戰結束後才返回江西。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的這種嚴重分裂和戰爭,使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得到了迅猛發展的有利時機。
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包括對長沙等中心城市的攻打,使國民黨統治集團感到極大震驚。到十月間,中原大戰以蔣介石取得勝利而結束。他剛騰出手來,立刻掉頭調集兵力向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圍剿”,中間幾乎沒有留下間隔。
這種“圍剿”和以往有著明顯的不同:過去一省的“進剿”和幾省的“會剿”還只是區域性性的行動;這時的大規模“圍剿”已成為南京政府統一指揮下的全域性性行動。“圍剿”的重點是毛澤東、朱德指揮的紅一方面軍和以後發展成中央革命根據地的贛西南地區。
剛剛在中原大戰中取得巨大勝利的蔣介石正處在興高采烈、不可一世的時候。他調集了十萬大軍投入第一次“圍剿”,以為可以很快把紅軍蕩平。十月二十八日,魯滌平被任命兼任第九路軍總指揮。十一月二日,魯滌平將江西境內的七個師又一個旅編成三路縱隊,限五天內集中,推進到袁水流域,以“長驅直入,分進合擊”的戰術,向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大舉進攻,企圖在這裡同紅一方面軍決戰。
贛西南革命根據地,這時已在三十四個縣建立了縣蘇維埃政府,擁有九座縣城,根據地內人口達二百多萬,並已開展分田運動。分得土地的貧苦農民積極支援紅軍和蘇維埃政府,許多縣、區、鄉、村分別建立起赤衛軍、赤衛縱隊、赤衛大隊和赤衛隊。這就為紅軍提供了得到民眾全力支援的廣闊戰場和充分的迴旋餘地,是以往紅軍同國民黨軍隊作戰時還不曾有過的。紅一方面軍主力當時所在的袁水流域處於根據地的前沿地區。
羅坊會議確定的“誘敵深入”的方針,就是當優勢強敵撲來時,紅軍先向根據地內退卻,避開不利於紅軍的決戰,以儲存實力,然後依靠根據地內的民眾支援和有利地形,在運動中發現和造成敵軍的弱點,集中兵力,待機破敵。這是在敵強我弱的現實狀況下的正確作戰方針。但要使這個正確方針為大家所接受卻並不容易。一部分幹部受到“左”傾冒險主義的“進攻路線”的影響,不肯承認敵強我弱的現實,一味只講進攻,把退卻看作“保守路線”。一些地方幹部更擔心退卻會使民眾的“罈罈罐罐”被打爛。這是羅坊會議期間在這個問題上發生嚴重爭論的原因所在。
當時在紅四軍擔任團政治委員的劉亞樓回憶說:
“為了向紅軍指戰員和地方幹部、群眾講清這個道理,毛澤東同志作了深入艱苦的教育、說服工作,大會講、小會說,條分縷析,曉以利害,著重說明‘弱軍要戰勝強軍,是不能不講求陣地這個條件的’。毛澤東同志用許多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動地解釋了‘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道理。他指出:‘只有喪失才能不喪失’;‘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一時地打爛些罈罈罐罐,就要使全體人民長期地打爛罈罈罐罐’。最後,這個正確的作戰方針終於被大家認識和接受了,這就保證我們掌握了反‘圍剿’戰爭的勝算。”①
“誘敵深入”的方針確定後,毛澤東、朱德指揮已轉移到贛江以東的紅一方面軍主力漸次向根據地中部的東固、龍岡一帶山區退卻。十二月一日,到達寧都西北部的黃陂、小布地區,積極進行反攻的準備。同月十二日,由於肅反中的錯誤而發生富田事變,紅二十軍部分領導人脫離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的領導,將該軍開往贛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