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傳統農業和製造業的創新肯定會在中國進一步發展。在現在的經濟發展中必須考慮到能源使用、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性問題。就像胡主席所強調的那樣,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
這只是空頭支票嗎?好像不是。隨著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與日益嚴重的環境破壞狀況,中國政府已經發現濫用職權和*會導致人民的不滿,這有悖於建設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胡主席說過:“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關於經濟、環境、文化、社會和政治問題越來越公開的討論正是中國人民和中國領導層自信心增強的體現。
2002年的*十六大上,*提出了“*”的思想,都是非常宏觀的框架:
1)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2)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3)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這些都是宏觀框架,還不是實施細則。這一指導思想現在已經轉變為*所提出的“科學發展觀”。
掌握好放權與控制的平衡
言論自由和媒體自由是開放比較晚的領域。在一個更加重視集體而非個人的社會中,整體的和諧更為重要。為了整體的利益,一些破壞和諧的言論會受到壓制。許多年來,由於害怕不和諧,媒體受到了諸多限制,但是這一情況也已經有了很大改變。人民與政府的思想越解放,就越能容忍批評。現在,人們正自下而上地為建設新社會而團結在同一個目標下。
但是出版業仍然掌握在中國人手裡。這一事實是連做了許多努力的報業大亨魯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都無法改變的。“在中國我們所做的努力簡直就是撞南牆,”經過10年努力、想要在中國傳媒業這個大蛋糕中分得一杯羹的他在2006年9月的新聞釋出會上如此總結說。他的軟硬兼施都沒有任何效果。不過,嚴格控制媒體的並不只是中國一家。即使美國對外國人擁有多種媒體也有嚴格限制。默多克這個澳大利亞人加入美國國籍絕對不是偶然,不過也許他還會轉向中國的。
但是令這位傳媒帝國的掌舵人非常高興的是,他也許可以透過另外一種私人渠道建立與中國的密切聯絡。他的夫人鄧文迪就出生在江蘇,她的父親是廣州一家工廠的經理。她本人從十幾歲才開始學英語,10年後就取得了耶魯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用《中國日報》澳大利亞籍編輯白李誠(Patrick Whiteley)的話來說,鄧文迪是“現代中國的象徵:聰明、勤奮、思維敏捷、雄心勃勃。”
默多克對中國市場的覬覦不是沒有道理的,畢竟中國擁有世界上最有潛力的媒體消費市場。2007年,中國出版的日報有1000多種,但是中國的電視市場還有待開發。與美國的1500多種和德國的650種相比,這個數字並不是特別龐大,但是它仍然在不斷增長之中。中國為什麼要把這一市場拱手讓給外國公司呢?中國人的策略非常高明:放出經過時間檢驗的“草船”,然後退後等待,最後把“箭”拔出來。
中國的科學發展觀
最近幾年,“科學發展觀”這一新概念不斷出現在中國的媒體上。這是以*為首的領導集體所提出的執政新概念,也是理解中國發展和未來趨勢的關鍵。
科學發展觀的四個基本要點分別是:
l第一要義是發展,
l核心是以人為本,
l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
l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用有些拗口的官方語言來說就是:“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中國的經濟、社會、政治政策都需要不斷適應人民群眾不斷變化的要求和變幻莫測的世界形勢。中國的領導人是否能夠得到人民的認可主要就取決於他們是否能夠推陳出新來滿足這些需要。
政治領域:中國縱向*的成熟與中國共產黨的*程序是息息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