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我軍以較小的傷亡輕取,其主要原因是我軍採取土工作業挖壕接敵,使國民黨軍的火力優勢,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沒有發揮出來,許多防守堅固的支撐點包括石家莊,都是採取這種方法攻下的。再一個是沒有直接打巷戰,而是穿牆鑿洞側面迂迴,直取核心陣地。為了避免日寇也採取這種方法,在他的建議下,將石家莊城內所有的房屋和院牆打通,參加巷戰的部隊以團為單位分片包乾,一律常規裝備“二十響”和手榴彈,在比較堅固隱蔽的制高點佈置了大量的狙擊手。設定大量的路障防止敵人騎兵的突襲,用高射炮和高射機槍平射,封鎖像中山路和中正路等比較寬闊的馬路,馬路兩側的建築物到處都是側打火力點。
“二十響”是所有中國人都熟悉的“盒子炮”,這玩意兒還有個俗稱:駁殼槍,他有一種全自型,因為它的子彈裝填量是20發,故得名之,舊中國還會叫它為“快慢機”,是因為它既能連發又能單發。而實際上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真正名字,這支槍的真正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 是由德國毛瑟兵工廠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and Josef Feederle),在閒暇時吃飽了撐沒事幹弄出來的,但是該槍最後申請專利者是毛瑟兵工廠的老闆,所以駁殼槍也就順理成章叫“毛瑟手槍”。但是,我軍用的毛瑟手槍可不是從德國進口的,如果當時非要從德國進口的話,價格是五十多兩銀子一支。在山西太原的我軍兵工廠,應用的機床裝置都是來自未來的,是當代最先進的裝置,造起這種武器還不是小菜一碟,圖紙隨便就可以從來自未來的電腦資料庫中調出。目前已經達到了約生產五千支的水平,不僅滿足部隊的裝備,還透過重慶的漢光實業公司,賣給國民黨軍和各個地方軍閥,為我軍賺了不少的軍費。我軍用“二十響”作為打巷戰的主要武器,是因為“二十響”體積小,重量輕,火力猛,攜彈多等優勢,是用來打巷戰絕佳的武器,實際上就是一隻小型衝鋒槍,翻牆越戶地打巷戰,是再合適不過的武器了。
1938年6月28日清晨,飽經戰火蹂躪的大地,在晨曦中微微挺起胸膛,飛鳥似乎也感到了濃濃的殺氣,悄聲匿跡沒有用歡快地鳴叫迎接新的一天。上午8時整,日寇的炮火開始了急襲,各種口徑的炮彈密集地落在我軍的陣地上,石家莊城內也是硝煙瀰漫,炮彈不斷地落下,房屋不斷地在爆炸中倒塌,好在我軍事先已經做好了放炮的準備,儘管日寇的炮火比較猛烈,給我軍造成的傷亡並不大。在地下指揮部裡,王志勇師長和齊衛東參謀長,透過電子螢幕注視著地上的情況,命令雲盤山我軍的火力支撐點,首先開炮對敵人的炮陣地進行壓制,迫使敵人不得不分出部分火力對付雲盤山的我軍。部署在第二道防線的我軍炮火,也開始了全面地反擊,集中轟擊敵人進攻可能的出發地域,雙方都是經過一週的補充,兵精彈足躍躍欲試,激烈的炮戰持續了一個小時。三十多架敵機也飛臨石家莊上空,俯衝投彈掃射忙得不亦樂乎,但是威脅的地域十分有限,因為這些敵機已經吃夠了我軍高射機槍和高射炮的苦頭,時刻注意避開石家莊城內和雲盤山我軍的防空火力,儘管如此,還是有七架大意了的飛機被擊落。炮擊還沒有停止,日軍就開始了衝鋒,日軍分別從城南的東三教、東南的頭嶺、城北的柏林莊三個地點同時實施突破,每一波都投入一個大隊的兵力,在二十幾輛坦克的掩護下,以及工兵攜帶著炸藥和雲梯,開始了連續的不間斷的進攻。我軍的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都在極速發射,進攻的鬼子像被收割的莊稼被放倒了一片又一片,師屬炮兵團的火炮,對敵人縱深的炮火進行壓制,井陘礦區的西北集團軍炮群的遠端炮火,也開始加入到打擊的行列中,雙方同時展開了激烈的炮戰。鬼子的炮火在區域性很有優勢,儘管我軍奮力擊退了敵人的四次進攻,但是在敵人不計傷亡的連續衝擊面前,我軍也出現了較大的傷亡。鬼子的工兵終於接近了環形深溝,將炸藥投入並引爆,將深3米寬5米的深溝,炸成平緩的大土坑多處。鬼子的坦克和步兵蜂擁而入,不顧腳下和履帶下不斷爆炸的地雷,一路狂喊衝向石家莊城內。
第101師團長伊東政喜中將,看到部隊已經突入到石家莊城內心中大喜,立即命令騎兵聯隊出擊,快速分割守城的###軍。小日本鬼子並不笨,已經意識到我軍的火力並不弱,在巷戰中恐怕要付出巨大的傷亡。所以制定了以坦克和騎兵沿大路快速突擊,分割打亂###軍的防禦體系,然後再予以各個擊破。步兵配屬一定數量的坦克,採取沿民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