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惜,最後那片森林還是被大火無情地吞噬了。不過賴寧同學的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在班長的帶領下,班級裡爆發出如火如荼的掌聲。)
“也就是說,火沒有救成?”
“對。”
“也就是說,他最後還是沒保護成國家財產?”
“對。”
“也就是說,賴寧被燒死了,可是他想做的事情卻沒有做到?”
“對。”
“那他不是白死了嗎?”
“不,不是的!”老師激動地說,“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又一次掌聲雷動。)
在掌聲中我慢慢坐下,皺著眉頭,心裡有種說不出的味道。現在想起來,當時還是年輕啊!
再回到對燈市口小學的回憶。
雖然是重點學校,我的第一個小學卻沒有與其名號匹配的硬體設施。樓道狹窄,廁所破舊。學校總的佔地面積連一個小型的運動場都比不上,更不用說有自己的操場了。平時的課外體育活動全部在唯一的一棟教學樓的樓頂上展開,無論是踢足球、捉迷藏還是貼人、打雪仗,都是在這個離地數十米高且沒有正規護欄的地方進行。所幸我在校的兩年裡,大家玩耍時除了那些偶爾脫手的皮球之外並沒有別的什麼東西從屋頂掉下去。
至於我轉校之後,就不清楚了。
那段時間裡,我突然迷上了一套國產漫畫《烏龍院》。雖然人物和背景相同,但當時的《烏龍院》與如今報亭隨手可以買到的一本本《烏龍院》有著本質區別。現在的《烏龍院》全部為彩色印刷,而當時的《烏龍院》全部是黑白;現在的《烏龍院》是喜劇主題的連載,當時的《烏龍院》是以漫畫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