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部分(3 / 4)

小說:大秦帝國 作者:冬兒

茫綠海之中渺小成蠕動的黑點。官道通向茫茫蒼蒼的綠浪盡頭,卻是碧波無垠的藍色大海,天地之壯闊便濃墨重彩地揮灑開來。

便在這綠海藍海相接處的山頭,一座城堡拔地而起,有幾份險峻,又有幾分突兀。這座城堡是齊國都城臨淄的西北門戶。西周滅商,齊國初立,始封國君太公望為了防守遼東胡人海路偷襲騷擾,便修建了這座開始並沒有名稱的城堡。建城之初,這裡駐守戰車二百輛(每戰車一百卒,合步軍兩萬),隸農三千戶。進入戰國,海路威脅已經不在,齊國也日見強盛,這座城堡的駐軍便越來越少,到齊宣王時期終究是全部撤除了。只有當年為守軍做糧草後援的三千戶隸農在這裡繁衍生息下來,世代以漁獵為生。齊威王在齊國第一次變法時,便將這些世代守護臨淄有功的隸農後裔全部除去了隸籍。從此,這些漁獵戶變成了有自己土地,還可以讀書做騎士做官的國人,這片城堡土地便也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畫邑。

畫邑者,景色如畫之地也。也有人說,這裡有一條澅水,以水之音便叫了畫邑。感恩於國王大德,畫邑的新國人們便全部以“王”為姓氏,宣示自己忠於王室的赤心。從此,齊國便有了“畫邑王氏”這個新部族。倏忽幾代,畫邑王氏以漁獵之民特有苦做奮發,竟是蓬蓬勃勃地發了起來。便在齊宣王后期,畫邑王氏竟有十多個才俊子弟進入稷下學宮,被齊人譽為“北海名士”。便是這茬名士之中,出了一個在齊國大大有名的賢才,叫做王蠋。王蠋天賦過人,博聞強記,年輕時周遊列國博覽百家之書,論戰學問不拘一法,便有了“稷下雜家王”之稱。若僅僅是才名出眾,王蠋尚不足以在朝野被推崇為大賢。大賢之譽,起於王蠋做太史時的錚錚硬骨與驚人之舉。太史爵位不高,最實際的職權便是掌修國史,同時也是掌管國中文事的清要中樞。舉凡太廟、占卜、巫師、博士及典籍府庫,都以太史為統管。但為一國太史,便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道”的飽學大師,國君很難動輒任免,幾乎便是鐵定的世襲官爵。然則,齊湣王即位,厭煩老太史的梗直孤傲,竟硬生生將老太史罷黜,力主王蠋做了新太史。齊湣王的本意,是看中了王蠋的機變博學,要讓他為“東海神蛟”“天霸帝業”揣摩出一套正名之論。

王蠋到任的第三日,一個老方士便來到太史府,說奉了齊王之命來與他商討諸般密事。王蠋卻大是惱怒,直斥方士:“爾等以妖邪之說蠱惑人心,竟敢厚顏侈談國事?來人!給我打出去!”趕走方士,王蠋立即上書齊湣王,說“齊國方士之害流佈天下,是為國恥!”請求頒佈詔令,盡數強制隱匿於齊國海島的方士桑麻自耕,不入世自力者,一律罰做官府苦役,以絕其害。齊湣王大是羞惱,立即下詔:罷黜王蠋,齊國永不設太史一職。

訊息傳出,朝野大譁!稷下學宮數千名士憤然上書,為三日太史王蠋請命!畫邑王氏更是全族出動,聯結臨淄國人聚集王宮血書請命,橫幅大布直書“請復王蠋!請誅方士!”更令國人意外的是,原先被罷黜的老太史也捧著血書到宮門請命,大呼:“方士無術,戕害少童,毀我文華根基!王蠋大節昭昭,當為太史!”

齊湣王暴怒了,立即派三千甲士遣散稷下學宮,三千甲士驅趕王宮國人,畫邑王氏一律罰苦役三月,老太史流刑東海荒島,王蠋罰苦役三年!一場風暴過去,令齊國人驕傲的稷下學宮封閉了,素有“寬緩闊達,多智好議論”之名的齊國人緘口了,齊國風華盡失,民心直是冷冰冰一片荒蕪。

王蠋苦役完畢,已經成了骨瘦如柴的老人,迴歸故里,畫邑人卻以迎接聖賢般的隆重鄉禮,接納了這位既給族人帶來榮耀也給族人帶來災難的才士。從此,王蠋便隱居畫邑,教習族中弟子修學讀書。訊息傳開,諸多國人竟都將弟子送來畫邑求學,王蠋感念國人對自己的崇敬,便也一律收留。久而久之,幽靜的畫邑莊園便成了書聲朗朗的山莊學堂。臨淄國人便悄悄地將畫邑叫做了“小稷下”,將王蠋叫做了“大賢王”。口碑流佈,王蠋便成了齊國庶民的文華寄託,畫邑便成了國人心目中的一片聖土。樂毅千里奔波,從即墨大營星夜西來畫邑,便是要請這個赫赫大名的王蠋出山。五路進軍勢如破竹,燕軍在一月之內便全數拿下齊國七十餘稱,唯餘南部莒城與東部即墨兩城未下。按照戰國之世的軍爭傳統,齊國便算是滅亡了。如此秋風掃落葉般的赫赫威勢,卻也使燕國朝野與燕國大軍內部生出了微妙的變化。太子姬樂資與一班強硬老世族陡然振作,輕蔑地嘲笑齊人是“大言呱呱之海蛙,一擊破囊,便肚腹朝天”,接連向燕昭王上書,主張“當嚴令樂毅一鼓再下兩城,並齊全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