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部分(2 / 4)

小說:大秦帝國 作者:冬兒

藺相如慨然應命,便隨著御書在王宮辦理了一應儀仗國書印信,五日後入宮迎出和氏璧,便帶著三百鐵騎護衛轔轔西去了。趙王詔書沒有封藺相如任何官爵,而只是任為特使。特使不是官爵,而只是一事一辦的國君使者,大臣可做特使,布衣之士亦可做特使。此時身為特使的藺相如,實際身份還是門客舍人,而門客歷來是家主之私臣,不是國家官員,說到底,便依然還是布衣之士。藺相如很清楚,趙王其所以如此下詔,一則是法度有定:無功不得受祿;二則便是他的才具究竟是否堪當大任,還有待證實,驟然因事加爵,反倒會引起朝野非議。但無論如何,藺相如只抱定一點:名士但為國使,便當不辱使命。

旬日之間,藺相如抵達咸陽,便將三百馬隊駐紮城外渭水之南,只帶十名趙王特派護璧的黑衣武士入城。先在驛館駐定,藺相如便派副使奉趙王國書進入丞相府行人署磋商一應出使事宜。次日清晨,行人署便傳來秦王詔令:著趙國特使奉和氏璧即刻前往章臺晉見。藺相如接詔,一行車馬便在秦國行人陪同下出得咸陽過得灃水奔章臺而來。

進得章臺,沿途便見警戒森嚴,藺相如便知必是秦國君臣在此會議。到得章臺宮正殿外,秦國行人便先行進殿稟報,片刻之後出來高宣:“護衛隨從殿外等候,特使副使奉璧上殿!”藺相如略一思忖,便示意護璧武士與幾名吏員在殿外等候,親自捧起那方碩大的銅匣便昂昂進殿了。進得殿中一瞄,藺相如便覺蹊蹺,殿中雖多有人在,卻盡是護衛內侍與侍女,沒有一個兩廂列座的大臣,便知秦王並非在這裡朝會,也並非鄭重其事地對待這場換寶邦交。雖則如此思謀,藺相如還是依照邦交大禮參見了秦昭王,雙手捧上了趙王國書。

“好!趙王獻璧,便是秦趙親善也。”秦昭王哈哈大笑著,將國書隨意地往旁邊一撂,“來!本王先看看這名動天下的和氏璧了。”

見秦王如此輕慢,藺相如心中便是一沉,但還是鎮靜自若地捧著銅匣走上了王階,在王案上開啟了銅匣,捧出沉甸甸的玉璧親手交給了秦王。秦昭王捧著玉璧,但覺眼前白綠相間光彩晶瑩,手中卻是溫潤可人,當真一方舉世無匹的寶玉,便是哈哈大笑:“趙國獻得此寶,果然是天下無雙也!來,你等都開開眼界了!”便遞給身邊內侍總管交衛士侍女們傳看,渾沒將這件舉世重寶當做鄭重大事。內侍侍女們驚訝傳看熙熙攘攘,便是一片聲高呼:“我王得寶!國之祥瑞!萬歲!”秦昭王也高興得站起來與幾個老內侍指點品評,只是津津樂道地議論此寶能派何用場?

藺相如便是長長一躬:“秦王但知此寶之貴,卻不知此寶之瑕疵了。”

“如此玉璧,竟有瑕疵?”秦昭王不禁驚訝,“來!你說說看,瑕疵何在?”

藺相如接過玉璧道:“此玉之瑕,當照以青銅之光方可見得。”便抱著玉璧從容走到殿中銅柱旁,轉身看著秦昭王倏忽正色道:“秦王可知,此寶何以名為和氏璧也?”秦昭王笑道:“無非和氏雕琢,豈有他哉?”藺相如肅然道:“此寶現世,卻有一個血淚故事。秦王可曾聞之?”秦昭王搖搖頭笑了:“血淚故事?未嘗聞也,你但說來了。”藺相如便道:“五百年前,楚國玉工卞和,於荊山覓得一方合抱大石。此石生於嶙峋山腰,石下卻浸出淙淙泉水。卞和天賦慧眼,識得此方大石中藏有不世至寶,便將此寶進獻楚厲王,說此中寶玉但做王印之材,便可國運綿長。楚厲王當即傳來王室尚坊之三名玉工師評判,三玉師皆說此石粗樸無形,安得有寶,分明是此人欺世盜名。楚王大怒,立即砍掉卞和雙腳,趕出宮外。卞和出宮,便抱著大石在荊山下風餐露宿日夜哭泣,三年間便是發如霜雪形同枯蒿,舉國視為怪異不祥。後來楚文王即位,便派使者到荊山下詢問。卞和哭道,吾之悲哀不在失足,而在舉世重寶玉隱沒頑石之間也!世無慧眼,寶玉做石。分明忠貞,卻認罪人。泱泱楚國,不亦悲乎!楚文王得報,立即帶玉工前赴荊山,剖開頑石,果見光華寶玉。楚文王便下詔封卞和為陵陽侯,領地六十里。卞和卻只是長身一躬,國寶現世,和當去也。便合身滾下山崖死在了荊山南麓。楚文王心感卞和堅貞守寶,因命此寶為和氏璧。秦王以為,這不是血淚故事麼?”

“卞和蠢工也!”秦昭王竟是被這個故事吸引了,皺著眉頭便道,“何不自己剖開大石,取出玉石獻國,豈非省了斷足大災?”

“秦王原是不知做工之難也!”藺相如一聲嘆息,“剖藏玉之石,須得特鑄鑌鐵刀具與北海細沙,此兩物非楚國所產,郢都尚坊尚須從他國買得,一個玉工卻如何剖石切玉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