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不期然,嬴政皇帝走到了王賁墓前。王賁啊,對你說一聲,我要回咸陽去了,不能天天來陪你說話了。你說的事,我都記住了。開春之後,我便北上九原,我會留心的,會不著痕跡的。臨死之時,你老兄弟還硬挺著等我這個老哥哥,還當我是知己,話說得如此開誠佈公,政何能忘記也……王賁,你老兄弟若是心寬得些許,活下來,活在嬴政身後,該有多好啊……王賁,你,你,你老兄弟已經去了,已經悔了愧了,嬴政也就不叨叨你了……你好生安息,我從九原回來,還會來看你的……
茫茫飛雪瀰漫蒼穹,嬴政皇帝的潸然淚水喃喃話語,都被一天飛絮淹沒了。
二、不畏生死艱途的亙古大巡狩
隆冬之時,嬴政皇帝開始了最後一次大巡狩的秘密謀劃。
對於嬴政皇帝的巡狩,天下已經很熟悉了。平定天下之後的短短十年裡,皇帝已經四次巡狩天下了。若從秦王時期的出行算起,則自秦王十三年開始,嬴政的出行與巡狩總共八次,一統之前的秦王出行視政三次,一統之後的皇帝巡狩五次。大要排列如下:
秦王十三年(公元前234年),時年嬴政二十六歲,第一次東出視政到河外三川郡。其時,桓碕大勝趙軍於河東郡,殲趙軍十萬,殺趙將扈輒。嬴政趕赴大河之南,主要是會商部署對三晉進一步施壓。就秦之戰略而言,秦王這次出行,實際是滅六國大戰的前奏。
秦王十九年(公元前228年),時年嬴政三十二歲。其時,王翦大軍滅趙。嬴政第二次東出趕赴邯鄲,後從太原、上郡歸秦。這次出行兩件大事:一則處置滅趙善後事宜並重遊童年故地,二則會商滅燕大計。
秦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時年嬴政三十六歲。其時,王翦大軍滅楚。嬴政第三次東出,經過陳城,趕赴郢都,並巡視江南楚地,會商議決進軍閩越嶺南大事。
依照傳統與帝國典章,嬴政即皇帝位後的出行稱之為巡狩。
巡狩者何?《孟子·梁惠王下》雲:“天子適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也就是說,就形式而言,巡狩並非秦典章首創,而是自古就有的天子大政,夏商周三代尤成定製。《尚書·堯典》、《史記·五帝本紀》、《禮記·王制》、《國語·魯語》等文獻,都不同程度地記載了這種巡狩政治的具體方面。大要言之,在以征伐、祭祀為根本大政的古代,巡狩的本意是天子率領護衛大軍在疆域內視察防務、會盟諸侯、督導政事、祭祀神明。然從實際方面看,春秋之前的天子巡狩,其實際內容主要在三個方面:一則祭祀天地名山大川,二則會盟諸侯以接受貢獻,三則遊歷形勝之地。就其行止特徵而言,一則以舒適平穩,一則以路途短時間短,一則以輕鬆遊覽。真正地跋涉艱險,將巡狩當做實際政事而認真處置,且連續長時間長距離地大巡狩,唯嬴政皇帝一人做到了。
第一次大巡狩是滅六國的次年,始皇帝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時年嬴政四十歲。這次是出巡隴西、北地兩郡,一則巡視西部對匈奴戰事,二則北部蒙恬軍大舉反擊匈奴事。這次出巡的路線是:咸陽——陳倉——上邦——臨洮——北地——返經雞頭山——經回中宮入咸陽。這次路程不長,然全部在山地草原邊陲行進,且多有匈奴襲擊的可能性危險,其艱難險阻自不待言。
第二次大巡狩,在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時年嬴政四十一歲。
這次大巡狩的路線是:咸陽——河外——嶧山——泰山——琅邪——彭城——湘山——衡山——長江——安陸——南郡——入武關歸秦。從路程之遙與沿途舉措之多看,大體是初春出初冬歸,堪堪一年。這次大巡狩的主要使命,是宣示大秦新政之成效,確立帝國威權之天道根基。是故,其最主要舉措是四則:其一,嶧山刻石以宣教新政文明;其二,泰山祭天封禪,梁父刻石,以當時最為神聖的大典,確立帝國新政的天道根基;其三,登之罘山,刻石宣教以威懾逃亡遁海之復辟者;其四,作琅邪臺並刻石,系統全面地宣教新政文明。
列位看官留意,這個偉大帝國的直接史料在後來的戰亂中消失幾盡,帝國華夏大地所留下的實際遺蹟便成為彌足珍貴的直接史料。譬如嶧山刻石文、之罘山第一次刻石文皆未見於《史記》,對於非常注重言論記載的太史公而言,絕不會有意疏漏,完全可能是司馬遷時已經湮滅,或被掩蓋隱藏,而後世重新得以發現。唯其彌足珍貴,不妨錄下三篇刻石文辭①,以窺帝國風貌——
嶧山刻石文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