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部分(1 / 4)

小說:大秦帝國 作者:冬兒

天命國運觀的另一種詮釋,因其立足於人為(天亡即人亡),因而更為接近戰國時代雄強無倫的國運大爭觀,與戰國時論對魏國滅亡的評說幾無二致,應該是更為本質的一種詮釋。

其四,後世另一種評價。《史記·魏世家·索隱述贊》雲:“畢公之苗……大名始賞,盈數自正。胤裔繁昌,系載忠正……王假削弱,虜於秦政。”述贊評價的實際意思是:自立國開始,魏國便是個很正道的邦國,只是魏假時期削弱了,滅亡了。這是史論第一次正面肯定魏國。兩千餘年後,這種罕見的正面肯定在儒家史觀浸潤下瀰漫為正統思潮。清朝乾隆時代產生的系統展示春秋戰國興亡史的《東周列國志》,其敘述到魏國滅亡時,引用並修改了這段述贊,雲:“史臣贊雲:畢公之苗,因國為姓。嗣裔繁昌,世戴忠正。文始建侯,武益強盛。惠王好戰,大梁不竟。信陵養士,神氣稍振。景湣式微,再傳而隕。”此書以“志”為名刊行天下,並非以“演義”為名,顯然被官方當做幾類正史的史書。這說明,這種觀念在清代已經成為長期為官方認可的正統評價。這種評價的核心是:忽視或有意抹煞魏國的最根本缺陷,而以空洞的正面肯定貶損“暴秦”,與三國之前客觀平實的歷史評判有著很大的距離。但是,它畢竟是一種觀念,而且是長期居於正統地位的評判,我們沒有理由忽視它。

一個“繁昌忠正”的國家能削弱而滅亡,這本身就是一個歷史悖論。

歷史評判的衝突背後,必然隱藏著某種被刻意抹煞的事實。

這個事實最簡單,最實在:長期地緩賢忘士,而最終導致亡國。

魏氏部族是周室王族後裔,其歷史可謂詭秘多難。

西周滅商之初,三個王族大臣最為棟樑:周公(旦)、召公(爽)、畢公(高)。其中的畢公姬高,便是魏氏部族的祖先。西周初期分封,畢公封於周人本土的畢地,史稱畢原。《史記·集解》引唐代杜預注云:“畢在長安縣西北。”據此可知,畢原大體在當時鎬京的東部,可算是拱衛京師的要害諸侯。之後,不清楚發生了何等樣事變,總之是“其後絕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成夷狄”。檢索西周初年的諸多事件,其最大的可能是,畢公高或深或淺地捲入了殷商遺族與周室王族大臣合謀的“管蔡之亂”,否則畢公部族不可能以赫赫王族之身陡然淪為庶人,其餘部也不可能逃奔夷狄。其後,歷經西周東周數百年無史黑洞,畢公高的中原後裔終於在晉國的獻公時期出現,其族領名畢萬,一個極為尋常的將軍而已。

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晉國攻伐霍、耿、魏三個小諸侯國,畢萬被任命為右軍主將。此戰大勝,晉獻公將耿地封給了主將趙夙,將魏地封給了右將軍畢萬。從這次受封開始,畢萬才步入晉國廟堂的大夫階層。也許是部族坎坷命運艱險,這個畢萬很是篤信天命,大事皆要占卜以求吉凶。當年,畢萬漂泊無定,欲入晉國尋求根基,先請一個叫做辛廖的巫師占卜。辛廖占卜,得屯卦,解卦雲:“吉(卦)。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繁昌。”因為屯卦是闡釋天地草創萬物萌芽的蓬勃之象,對於尋求生路者而言,確實是一個大大的吉卦。後來的足跡,果然證明了這個屯卦的預兆。這次,畢萬也依照慣例,請行占卜,意圖在於確定諸般封地事項。晉國的占卜官郭偃主持了這次占卜,解卦象雲:“畢萬之後必大矣!萬,滿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封賞,天開之矣!天子日兆民,諸侯日萬民。今命之大,以從滿數,其必有眾。”於是,畢萬正式決斷:從大名,部族以封地“魏”為姓氏;從滿數,全力經營這方有“萬民諸侯”預兆的封地。

至此,晉國士族勢力中正式有了魏氏,魏國根基遂告確立。

其後,晉國出現了晉獻公末期的儲君內爭之亂。此時畢萬已死,其子魏武子選準了公子重耳為擁戴物件,追隨這位公子在外流亡十九年。重耳成為晉國國君(文公)後,下令由魏武子正式承襲魏氏爵位封地,位列晉國主政大夫之一。由此,魏氏開始了穩定蓬勃的壯大。歷經魏悼子、魏絳(諡號魏昭子)、魏嬴、魏獻子四代,魏氏已經成為晉國六大新興士族之一(六卿)。這六大部族結成了最大的利益共同體,不斷吞滅、瓜分、蠶食著中小部族的土地人口,古老的晉國事實上支離破碎了。又經過魏筒子、魏侈兩代,六大部族的兩個(範氏、中行氏)被瓜分,晉國只有四大部族了。經過魏桓子一代,魏氏部族與韓趙兩部族結成秘密同盟,共同攻滅瓜分了最大的知氏部族。至此,魏趙韓三大部族主宰了晉國。

承襲魏桓子族領地位的,是其孫子魏斯。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