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看官留意,此時帝國尚未爆發“禁議”事件,戰國議政之風猶存,言論之自由奔放依舊。連番大事激盪不絕,天下公議自然風起雲湧。如今新官制頒行,可謂最切近士人利害的大政。士人歷來是天下公議之主導階層,輒遇關乎人仕生計的大政頒行,種種議論自然更是激切。然則,公議風行天下,畢竟還是有主流的。無論是士人,還是百業庶民,細細品味新官制之後,還是對新朝的氣度與胸襟不得不由衷地敬服。即或是六國世族,除了狠狠罵幾句背棄王道必遭天譴之類的大話,也實在無法找到一處可資攻訐的實際弊端。至少,新官制以及其後頒行的任官詔書中,多少煌煌大位,卻沒有一個皇族子弟!僅此一點,庶民們已經對老世族的任何攻訐都足以嗤之以鼻了。
列位看官且品味一番帝國這一絕世創制的全貌。
帝國新官制的總體風貌,完全體現了李斯對始皇帝闡述的總綱:以郡縣一治為根基,以集權求治為宗旨,以施政治民為側重,以治權集於中央為軸心。在此明白無誤的總綱之下,帝國新官制從上到下建立了一個完整的施政體系。這一施政體系分為四級系統,層層轄制,從皇帝宮殿直到村疇鄉野,一體納入治道。
其一,中央決策系統:皇帝系統。
在帝國開創的官制中,所謂皇帝最高權力,不是僅僅由皇帝一個人來實施,而是由圍繞皇帝建立起來的一個政務系統來完成。帝國新官制中的皇帝系統包括:皇帝本人,郎中令(九卿之一,總領宮殿、諫官、謁者各署,掌一應宮殿並皇帝護衛事,幾類後世之元首辦公廳),尚書丞(直接為皇帝執掌圖書典籍及秘記奏章事,幾類後世之秘書處),奉常(九卿之一,總領太廟、太祝、太史、太宰、太卜等署,總掌意識形態事),衛尉(九卿之一,設衛令、公車司馬等署,總掌皇城屯兵),太僕(九卿之一,以原中車府令為基礎擴大,設兩丞,總掌皇室車馬交通事),宗正(九卿之一,以原駟車庶長署擴大而設,總掌皇族事務),將作少府(掌皇室工程,設左右前後中五校令,管轄工徒),大內(掌皇室府庫並地方朝貢),太子太傅(以原太子傅擴大而設,掌太子並皇族子弟教習)。也就是說,皇帝總領九大機構,行使國家最高決策權力。在這九大機構中,主要的輔助決策機構是郎中令、尚書丞、奉常、宗正、太子太傅五大機構,其餘四大機構為皇室事務機構。
其二,中央政務系統:以丞相為軸心的三公九卿系統。
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稱謂,來自周室官制,為太師、太傅、太保,為遠古官制中地位最為尊崇的三人。春秋戰國之世,三公之實不在,三公之說猶存,多為對地位尊崇的權臣的一種敬意說法。帝國官制明確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便是確立了這三個機構的政務軸心地位,與周代三公的“協理陰陽”之類的虛事有本質的不同。帝國三公,各為一個系統——
丞相綜合系統:開府總領國政,設左右丞相,亦稱相國,多有下屬事務官署。
太尉兵政系統:開府總領涉軍政務,以老秦國尉府擴大而設。
御史大夫監察系統:開府,監察百官並天下郡縣,以原御史署及原國正監擴大而設。
三公之下為九卿。九卿者,分別執掌九大領域之施政系統也。之所以將九卿置於三公之下,其實際作用在於明確層級權力:九卿在三公(主要在丞相)領導之下施政,以保不政出多門。九卿之中,五卿隸屬皇帝系統,四卿隸屬三公系統。三公之四卿為:廷尉(執法機構,設左監、右監、獄正三署,側重受命於御史大夫府),治粟內史(以原大田令府擴大而設,掌經濟民生諸事,隸屬丞相系統),典客(以原行人署、屬邦署合併擴大,掌邦交併邊陲部族事務,隸屬丞相府),少府(以原關市、邦司空等署合併擴大而設,掌國家賦稅,設六丞,隸屬丞相府)。
九卿之外,帝國尚有若干散官機構,或歸皇帝系統,或歸三公系統。中央主要散官機構是:客卿(才士之虛職,可與聞國事,多為試用,皇帝系統任命,任事歸丞相系統),博士學宮(以博士僕射為主官,設博士七十餘人,掌典教禮儀博通古今,備諮詢國政,皇帝系統任命,任事亦主要隸屬皇帝系統),中尉(掌京師治安,設兩丞,轄斥候、司馬、千人三署,隸屬太尉系統),內史(掌京師政務,列中央官吏,隸屬丞相系統)。
其三,郡縣施政系統:郡守縣令為軸心的地方系統。
郡官主要是:郡守(一郡主官,總掌政事,後世稱太守),郡丞(輔助郡守掌事,郡守之副),郡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