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和推舉由共產黨員及有國民黨左派人士參加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發出通緝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的通緝令、「聯席會議宣言」、「八一革命宣言」等一系列檔案,並以宋慶齡、周恩來、朱德、譚平山、吳玉章、林祖涵、賀龍、渾代英、郭沫若、蘇兆徵、葉挺、張國燾、徐特立、彭湃、李立三、鄧演達、何香凝等二十五人為委員,並且推吳玉章為秘書長。其委員中宋慶齡、鄧演達、何香凝等人雖未到南昌,但卻是國民黨成員中左派。因有他們,以國民黨革命立場指責蔣、汪,順理成章。
敵前委會還把起義部隊改編為三個軍,沿用其「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下轄第九軍軍長韋杵、副軍長朱德;第十一軍軍長葉挺、黨代表聶榮臻;第二十軍軍長賀龍、黨代表廖幹吾。8月5日撤出南昌,揮師南下,欲取廣州。但是過經兩個月的征戰,終在粵北受挫分散。
又在同階段中,另有其它共產黨人起義。較著名的,計有毛澤東領導的湖南秋收起義(1927 年9月9日在湖南及江西邊界);張太雷領導的廣州起義(1927 年12月10日);彭德懷領導的平江起義(1928年7月22日在湖南)。
然而,這些大小型的起義,都有先勝後挫特色,他們隊伍均或先或後受到國民黨遣軍*。傷亡相當嚴重,部份匿入山中。遂開始另一輪紅軍遊擊根據地的發展。小型抗爭不減,分割槽分地奮戰。有些擴充套件為有規模紅軍。
其中尤其以毛澤東領導的湖南秋收起義更值得一提,因他所率隊伍後來進入井崗山,率先開創了根據地。
他曾在武漢參加了「八七會議」,會後他被派到湖南領導秋收起義。當地共產黨委已成功組織了八千多人,其中除部份是國民革命軍外,還有煤礦起義工人及農民自衛隊等,編四個團,稱「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計分三路,先襲外圍城鎮,然後合取長沙。9月9日開始,戰鬥未如理想。後來餘部敗退瀏陽。毛澤東因事前曾被敵軍扣留,合圍長沙之戰無法參加。他脫身後趕上部隊,改帶他們轉移南下。至江西時,只剩千人。於是,他改稱「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團」。10月間,隊伍抵湘贛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井崗山,就在那裡開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又南昌起義後的朱德所率革命軍,1928 年4月28日輾轉至江西與毛澤東會師。5月4日,朱、毛兩支隊伍合二萬人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陳毅任政治部主任,王爾琢任參謀長,分三個師九個團。此後「朱、毛紅軍」逐漸發展為蔣介石的勁敵。
無疑,國民黨的「清共分共」,對*是慘痛教訓,而且所受打擊至大。因此,*高層針對時勢於1927 年8月7日在武漢召開急緊會議,既否定過去書記陳獨秀的協妥政策,又決議發起工人在各城市進行暴動。但相繼失敗。
之後檢討原因,就是,敗於盲目冒險,敗於攻佔城市。這曾是當時的*中央策略。就以南昌起義為例。南昌是勝利佔據了,但是卻不能繼續守。這是這類問題關鍵。因而南下。一路征戰。據稱當時的目的地是希望取廣州。原因曾說有四:一、它是大城市;二、它是近海邊;三、它是富裕區;四、它是革命地。當時的戰略思想是,大城市才可以引發工運,工人最終才是革命先鋒。大城市可充首都,大城市四通八達。此其一。廣州近海,珠江通海。那時的主要考慮是,外來海運接濟容易。此其二。廣州富裕,糧物豐盈;軍餉糧餉條件較好。此其三。另外,孫中山三次在廣州成立政府,有革命淵源,起宣傳作用。此其四。南昌那支起義軍的當時戰略就是,按照上述原則,選廣州為目標。如果成功奪取廣州,又建成革命政府後,進則北伐,一如孫的構想;退則獨立,至少可以做到分庭抗禮。
所以,這種軍事冒險行動,曾實行了一段時期。瞿秋白、李立三相繼被責盲動,不再當最高中央領導了,第三國際遣王明等人返中國領導黨務,指揮鬥爭,亦無轉機。後來甚至連*中央的原來所在地上海也難以從容運作,又接二連三因為工人運動受到國民黨*,迫於形勢,為安全計,1933年1月,由上海遷瑞金。繼而*中央有部份領導人檢討這些其後被批判的盲動錯誤。直至發生長征,才出現了更大的轉折點,就真正放棄進攻城市了。自此轉而把力量投向農鄉去,及後,以鄉村包圍城市,逐步走向最終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勝利之路。
但有一個較長階段,以上這一系列的工農起義都因勢孤力弱,或被圍攻*,或是遠匿入山,化為游擊隊伍,轉戰農鄉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