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2 / 4)

出於競相第一。於是在產量上吹噓,於生產前有不切實際的產量要求;於虛報後,造成上繳要補貼反效果;結果所餘有限,社員捱餓。二、出於調動不當。因煉綱採礦及參加大型築堤修渠,少了人手下田,亦影響了收成。三、出於知識貧乏。在指揮時有各類非科學行動命令,造成資源浪費,成績弄巧反拙,譬如,在鍊鋼時需燃科大舉伐林、拆窗取鐵、刀鍋變料,這些都是稍欠常識的幼稚。四、出於品德*。幹部中有種種劣行,譬如,公報私仇,恃權壓眾、判斷不公、營私寵親,都是把群眾及事情搞垮的不良的因素。這些都可以歸進為屬於「人為」之列。

至於現時被有些人強調的公社使人欠缺勞動積極性,那是當上述諸多錯誤出現後,才形成的負面發展。

「三面紅旗」所以被形容為「大災難」和「大失敗」,據說在那三年中全國範圍內大約餓死了二千萬人。但鋼產量是,1958年比1957年翻一翻,由335萬噸到1070萬噸; 1959年再翻到3000萬噸。有多少屬廢鐵,沒有具體數字。另外不少公社曾大辦特辦萬頭豬場,萬頭雞山等,投資相當龐大,未知成功失敗。其它弊端來自幹部,統稱為「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命令風」等。至此群眾對人民公社的信心和熱情消退了,這場被譽為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運動失控。海外反毛者諷它「大笑話」。

而事實上,毛澤東等人不是盲目地只顧下令。也曾一再瞭解情況,並且做了相應改革。若然重點地講,過程分三階段。第一年,先由農業過渡到鋼鐵大躍進;第二年,進行糾正錯誤;第三年,繼續發展直至結束。其間,從1958年11月鄭州會議到1959年7月,*政治局在廬山會議前段都在試圖檢討一些錯誤。只是會議開到後段時,由於毛澤東對彭德懷發動了批判,便突然把原本反「左傾」變成為反「右傾」,中斷了各範疇上進行的糾正。至1961年年底,大饑荒出現大逃亡;大躍進基本上結束。然而,人民公社繼續,為了便於領導,在全國各地設定為三級,即是「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政社合一體制。至1982年新憲法規定在全國組鄉政府代替公社。過渡至1984年,

這條沒完全走通的共產快捷方式人民公社,宣告取消。

無疑,毛澤東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創舉上,最終並沒有獲得全體人民的支援,也沒有博得其它共產國家的認可。算是,失敗多於成就。但是,亦有學者指出,它的一大二公,仍是未來理想。同時,它在推行中建立的大型水利灌溉等,為農業機械化和工業現代化打下基礎。

第5章,第6節:有關主權,決不讓步

陳天璇《中國歷史何其易下編》現代史

第5章,第6節:有關主權,決不讓步

第5章,第6節:

有關主權,決不讓步

*拒絕與蘇聯在中國領海及太平洋區域組建「聯合艦隊」及「長波電臺」,被認為是五十年代後期中蘇關係決裂的直接關鍵事件之始。毛澤東在後來談及這問題時也說:「事實上同蘇聯鬧翻是1958年,他們(想要)在軍事上控制中國,我們不幹。」他亦是指這件事。

衝突是這樣發生的。1958年4月到7月間,*就雙方簽署的互助合作條約內容,要求蘇聯給中國提供建造潛艇裝置。就此,蘇聯叫當時駐華大使尤金找中方領導人談到在中國領海及太平洋區域合建「聯合艦隊」及「長波電臺」的建議,並表明要把它作為交換。由於事出中方意外及有關細節的含糊,毛的反應是反感和憤怒。當尤金返俄會報後,赫魯曉夫遂決定赴華與毛澤東面談。

據當年翻譯員憶述,二人見面後即開始討論。赫魯曉夫花了半個小時先講冷戰中蘇聯與美國在世界範圍以內的對峙形勢,毛澤東聽得不耐煩,直截了當打斷他問:「你來的目的是什麼?」這樣,才把話題轉入「聯合艦隊」及「長波電臺」上。但是,當雙方在談條件時,對話明顯走向對立。其間,毛澤東的不滿非常直接,對主權問題的態度堅決,這曾使赫魯曉夫當場感覺得意外和不解。

也許要了解箇中的問題與衝突,應從中蘇關係於五十年代如何由好變壞的逐步發展談起才可找到端倪。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奉行「一面倒」的外交政策,即對蘇聯陣營靠近,這是好的起點。1950年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開始對中國提供大量技術援助,如援建武漢長江大橋等多項建築計劃,輸出各種技術與人才等,可算是密月期。1953年史大林去世後,赫魯曉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