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對立爭持到今天
陳天璇《中國歷史何其易下編》現代史
現代部份,代序:對立爭持到今天
代序:對立爭持到今天
……先求自強,繼求自富!
讓我在此與讀者們重溫,我在書的上編開卷強調,能開啟中國歷史迷宮的鎖匙有三:基數、迴圈、對立。基數是概括古代史;迴圈是講述帝制史;對立是淺釋現代史。又我說的現代史只是從辛亥革命開始,直至現在,約一百年。我以政制來劃分。告別帝制,創立共和,這就是現代分水嶺。其發展,迂迴曲折;其特色,對立前進。
我把一百年分為兩大部份:前五十年是在追求自強;後五十年是在追求自富。現代史是追求自強自富。
一、現代百年,特色對立
先講「對立」,它是第三個我意圖介紹的能協助閱讀中國史的概念,也是開啟歷史迷宮的第三條鑰匙。
所謂「對立」,是指,事件的發生和發展,總出現有正反兩方,並且會或明或暗地進行較量;時劇時緩,直至分出高下。隨又開始另一個新方向。歷史總繼續。
譬如,先是共和或復辟,繼而統一或割據;然後安內或攘外,合組政府或進行決鬥;都是對立,都在較量。即使是大陸解放了,除了臺灣,自強的對立是外援。直到擺脫蘇聯,才算真正自強自主。接下去,對立繼續。這回是破與立的糾纏,又左與右的對抗;然後又有,要改革開放還是再封鎖自閉?要資產私佔還是要資產公有?要容許特權還是要落實平等?要兩極分化還是要社會調和?
每場的矛盾較量,都曾是時代目標。在民國建立的時期,有人要搞皇帝復辟;在軍閥執政的時期,有人要搞地盤割據;在日人入侵的時期,有人只管進行剿共;在國共攜手的時期,有人偏想獨霸天下;這些都曾是反目標,它對抗著「共和政制、統一步伐、聯合抗日、攜手建國」這一系列時代潮流。惡鬥或說難免;結局最終可喜。
也許用這方法探索歷史,或嫌粗略,但能簡括。它選擇了兩極爭衡互為轉化;它報導了正反兩方誰壓倒誰。現代人稱作唯物觀。中國人曾叫陰陽學。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既爭鬥,又互融。打罵著前進。
二、現代分期,這樣取決
我選擇在這書中把分界線定在1912年,因中國在這年開始建立共和政制。我主要是以政制來作出劃分。
我必須要指出的是,它與眾多學者有別。綜觀許多這一類的著作,中國現代史或近現代史,都把開端或回溯到鴉片戰爭(1840)爆發,或推遲至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的建立。前者,多屬舊著;後者,出於新作。據知因為,有段時間,「近代」和「現代」這兩個用詞在中國歷史學沒有明顯區分。然後,又提出了所謂「舊*主義革命」、「新*主義革命」,再添「資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革命」這些分期,爭論不少,名目頗多。也許在學術上這樣分有必要。但是對一般人來說的確很累贅。我因此在這裡決定避而遠之,選擇民國成立作為歷史分界。
同時,因為1912年是舊的終結,新的開始。它標誌著共和政制的出現,亦同時是二千一百年帝制的消失。乾淨利落,清楚易明。在一定意義上,這才進入現代。
也許亦應指出,中國學者至今仍然把中國近期歷史通稱為「近現代史」。他們講的「近代」,大部份人都認為應起自鴉片戰爭止於溥儀辭位。從我已講的中國歷史看,那屬帝制期,歸入帝制史。我認為,近代與現代不必混為一談。「現代史」是從沒有了皇帝后才真正開始。
三、共和政制,名稱多樣
我以「共和政制」來定分期,理由其實簡單:
一、辛亥革命之後,採用共和政制。孫中山當上了第一任臨時大總統。自此國家元首叫做總統,不稱皇帝。權力完全不同。這是明顯的改變;亦是新時代開端。
二、即使軍閥時期,政府仍設總統。段祺瑞及曹錕這些軍閥,雖然常用武力操縱國會,然而有總統制,有總理制。國會存在。這與有皇帝的朝官體制已經不同。
三、到了國共對立時期,雖兩個黨,都有軍隊,各建政府,分庭抗禮。無論叫什麼政府,元首不管稱委員長或稱主席,推行的都是議會式共和政制。不是帝制。
四、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新中國在開放改革後推出一國兩制,先收回香港,又收回澳門。這兩個制,一循社會主義,一尚資本主義,其實均採用共和政制。
五、踏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