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前面的章節繼續來講。我們乘坐觀光車到達了龍門石窟入口那裡。 然後我興致勃勃的拿著我們訂好的紙質票對著入口拍了一張照。 我們選擇了其中的一個門,應該是北門吧。進門的時候,是那種掃碼檢票(應該是,)拿紙質票上的二維碼掃碼進入,上面顯示了幾個景區,去哪個就可以在紙質票上打一個孔,無比讓人有成就感。 順利的進去,印象比較深的便是左邊的伊河(伊河,是中國黃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於熊耳山南麓的欒川縣陶灣鎮,流經嵩縣、伊川,蜿蜒於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伊闕而入洛陽,東北至偃師注入洛河,與洛水匯合成伊洛河。)順利插入一段搜尋的介紹。 而龍門石窟裡的伊河呢?水波流轉,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興高采烈的往前走,在橋邊,我們幾個便想合張照。然後我樂沖沖的尋覓,最終確定目標,是一個看起來很隨和的小姐姐,我上前交涉,然後我們幾個便合了影(自動剪刀手耶)。 比較遺憾的是,其中一個室友身體不舒服心情不佳,並不想合照,而且也不和大家一起走。我們便隨緣自行走,然後我便兼任每到一個地方都要看一看,把一群人聚一下,防丟,也是操碎了老母親的心,誰能想到我一個不滿20歲的孩子已經是五個孩子的老母親了呢! 然後我們繼續往前走,寬敞的大道上,人來人往,也算是旅遊旺季,天氣不冷不熱剛剛好。 右邊的話,有排水的地方,水流潺潺,幾許落花覆於其上,感覺也是很有意境的,便對著拍了照片,一看,還是很不錯的,並不需要新增濾鏡,大自然純粹的美打動人心。 間或分佈著幾塊大石塊,分別有牡丹石、(牡丹石是一種天然形成的奇石,其產地是中國HEN省LY市寇店鎮五龍村。牡丹石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稀有資源,或白或粉綠的花朵隨意分散在黑色的大理石中,狀如牡丹,渾然天成,妙趣橫生。國際石材界公認其為世界奇石,儲量稀少,富有觀賞性和收藏價值,被列為世界珍稀品種。對應洛陽牡丹的悠久文化歷史,被視為洛陽特產。)還有其他幾個石塊,但由於時間過去了很久,我記不清了(不好意思,當時忘記記錄,以後一定記得,要和大家分享) 往前走,上面是西山石窟,分佈排列著雕像,當然了,幾乎全部是佛像。 來了自然是要近前去看一下的。而且本人選擇性迷信。 原本是什麼也不信的(也可以說在什麼地方就信什麼),這次計劃來洛陽,便拿了自己的玉石吊墜,平時也不怎麼戴,便擱置了許久,這次出行準備帶它一起來開開光呢!(當然,依照本人葛朗臺的樣子,也是自己開光,因為捨不得花錢。)哈哈哈因為本來想過也要去白馬寺嘛!就想帶著,誰知道也沒去,但是我一尋思,那龍門石窟這邊也是佛嘛!應該大差不差的吧(以上純屬本人自己臆想,沒有冒犯什麼的意思哈,) 然後便近前去看佛像,佛像有很多,最出名的自然是盧舍那大佛,但它在往前的地方,我們暫且不說,對於這些我也是不懂的。 往上攀登的時候,體會到了旅途的艱辛,便更為珍惜此次旅行,畢竟在學校爬樓梯,三樓已經是極限了。現在爬這麼高,不得好好珍惜。 插播了哈:龍門地區的石窟始鑿於北魏,盛於唐,終於清末。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餘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 要我介紹,我只知道它是比較有名的景點,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不是很能近距離去看,但也可以看清楚。怎麼講呢,我算是個外行人,不懂雕塑,不懂佛像。但近距離觀看給我的震撼還是很多的。這裡主要的雕像是北魏和唐代建造的比較多,因此風格也多沿襲北魏和唐朝。北魏的雕像就比較瘦削扁平,而唐朝的就比較渾圓寬厚。慢慢靜下心來,細細感受,不敢去觸碰摸索懷著崇高的敬意來對待。 閉上眼,去感受,去體會,心便立刻沉了下來。也不敢去拍照(這裡也體現我的迷信了,家中長輩教導過,不可以對著佛像拍照)然後繼續先下來,準備往前走 下面竟然有泉水噴湧而出,且裡面還有鯉魚在水裡緩緩流動,自由自在。水清則無魚,這裡泉水清澈,裡面有魚,且還是鯉魚,我不免就想到了鯉魚躍龍門的故事,細思也是在這邊發生的。 李白《贈崔侍御》:“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詩中的“孟津”就是現在的洛陽下轄縣,北臨黃河。 相傳,禹闢伊闕以後,水流湍急,遊息於孟津(今洛陽下轄縣)黃河中的鯉魚,順著洛、伊之水逆行而上,當游到伊闕龍門(今洛陽龍門石窟所在地)時,波浪滔天,紛紛跳躍,意欲翻過。跳過者為龍,跳不過者額頭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贈崔侍御》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