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右賢王沒有體會到晉軍在作戰的時候爆發出全部的戰鬥力,是什麼樣的情景,不過當前的戰爭,已經讓右賢王有一種心力交瘁的感覺,應對晉軍進攻的時候,才能深切的體會到,自身的實力是多麼的脆弱,想要在晉軍的衝鋒下全身而退,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按說兩軍交戰,其中一方主動撤離戰場的話,另外一方應該會稍稍退讓一些,讓敵軍的鬥志徹底瓦解,這樣的話,追擊起來會更加的舒暢,但是這樣的情況到了晉軍這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任由敵軍在戰場上有著其他的舉動,就等著敵軍撤退的時候進行攔截。
說白了,晉軍的戰鬥目的,就是想要將更多匈奴大軍之中的重要人物留在戰場上。
唯有如此,對於晉軍在以後平定匈奴的時候,才會有著更多的幫助,匈奴大軍之中的重要人物離開之後,如果不甘心眼前的失敗,他們就會在暗中組織更多的力量對抗晉軍,讓晉軍難以在匈奴的戰場上更加的順利。
當他們的利益受到損傷的時候,選擇這樣的做法是在所難免的,當匈奴單于遲遲不回到匈奴部落的時候,他們能夠舉薦出新的單于來,繼續統帥匈奴部落,當前已經是匈奴方面最為危急的時刻了,他們需要一個合格的統帥,率領下匈奴部落從這次的的戰爭之中走出來。
如若不然的話,將會有更多的匈奴部落遭殃,將會有更多匈奴部落的勇士戰死疆場,如果事態發生到了這般的地步之後,匈奴部落才想著舉薦單于的話,才是最為不幸的事情。
而今匈奴之中,左賢王跟隨單于征戰康居,短時間內想要返回,似乎成為了不可能的事情,左谷蠡王為晉軍斬殺,這樣一來的話,匈奴人中,成為新一任單于的很有可能就是右賢王。
以右賢王的精明,豈會看不明白其中道理,率領軍中將士在王庭堅守更多的時間,對於右賢王的聲望提升是有著幫助的,在匈奴人最為緊急的時刻,右賢王能夠率領將士堅守王庭,僅僅是這樣的功勞,就足以讓右賢王的名望得到更多的提升。
而名望提升之後,右賢王成為匈奴新的單于,似乎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如果說右賢王不想成為匈奴的單于,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雖說右賢王的年紀不小了,但是成為單于,是多少匈奴勇士的夢想,如今這樣的機會就在面前,如果抓住機會,成為匈奴單于,並且率領匈奴部落從這次的戰爭之中走出來的話,他就會成為匈奴的英雄。
到時候右賢王在匈奴單于的位置上會更加的穩定。
有了這樣的念頭之後,右賢王更是迫切的想要從戰爭中離開,在戰場上耽擱更久的時間,對於他的安全來說就會造成更多的影響。
是故在面對趙雲衝擊的時候,右賢王在命令軍中將士上前阻擋之後,毫不猶豫的率領將士離開了戰場。
這就是策略,這就是生存下去需要做的事情。
以匈奴大軍目前的實力,想要在戰爭中更多的對抗晉軍,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右賢王想要成為匈奴單于之心,也是比較堅定的。
戰爭的持續進行,對於匈奴將士來說是巨大的折磨,他們想要從戰爭中走出來,不想在對戰晉軍的時候,付出更多的代價,這樣的事情也是正常的,關鍵是匈奴的右賢王要從戰場上離開。
如果匈奴人在失去了他們的單于之後,連右賢王也在戰場上遇難的話,才是匈奴真正混亂的開始,到時候就算是沒有晉軍征戰疆場,匈奴各個部落為了爭奪匈奴單于的位置,也會大打出手的。
而匈奴部落之間的交鋒,才是對匈奴人實力最大的損耗,所以說,右賢王必須要離開戰場,組織匈奴大軍在戰爭中有著更多的作為。
匈奴部落,不會因為一兩場交戰的失敗而放棄的,他們是草原上的雄鷹,他們有著堅韌頑強的鬥志,他們的部落有著諸多的勇士,只要他們得到足夠的緩和時間,就能從這次戰爭所帶來的傷害之中走出來,到時候將敵軍從匈奴境內趕出去,還會有更多的問題嗎。
這就是匈奴部落,他們的生存方式與晉國之人不同,也造就了他們頑強的鬥志。
為右賢王派遣而來的將士,並沒有為右賢王爭取更多的時間,就為趙雲直接率領騎兵衝散,在白馬義從的面前,匈奴步卒的阻擋顯得是那般的脆弱,他們甚至難以在戰爭中給予白馬義從造成傷害。
白馬義從的衝擊,在戰鬥中能夠起到的影響是很大的,而這樣的影響,對於戰爭的持續進行,是有著很大的幫助的。
衝散匈奴阻攔的隊伍之後,趙雲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