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展示了兩種大型運載車。
一種是“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的礦石運載車,在影片前期出現,車頭後面連線的是一個巨大的車斗。
高10米、寬8米、長50米,14個輪胎,載重3000噸!
另一種是火石運載車。
李光潔臨時徵用了吳孟達的車頭,運送火石前往杭州一號行星發動機,出現的就是這種車,後面是一個封閉式的大車廂。
這車更大,按照片中的設定,有16個輪胎,70米長!
“轟隆隆!”
此時此刻,一輛50米長的礦石運載車緩緩而來,郭帆見大家傻站著,連忙指揮:“讓開讓開,留出地方!”
“哦哦!”
眾人這才反應過來,屁顛屁顛的閃到一旁,見那車駛入廣場,擋住了最後一抹夕陽的餘暉,而廣場上的燈光亮起,啪啪啪打在車身上。
從蘇聯工業審美的巨大車頭,到黃色的車斗,到比人還高的輪胎,幾乎還原了設計圖上的形象。
“臥槽,還是戰損版!”
又有人大呼小叫,眾人瞧去,這才發現車身有些破爛,那鋼鐵之上,蒙著一層似在極寒天氣中覆蓋的冰霜痕跡——這輛車在片子裡,赫然在零下80多度的地表戰鬥過,簡直一模一樣。
而緊跟著,又聽一聲“嗤!”
車門開啟,探出一截梯子,司機先下了來,然後徐工集團的一位代表也下了來。《流浪地球》得到了諸多國企的大力支援,機械部分全由徐工集團承包,雙方常有往來,並不陌生。
徐工代表一露面,眾人瞬間從科幻返回現實。
“哎呦我去,嚇死我了,原來是您啊!”
“我還真以為劇組,哦不,是國家把藏著的黑科技拿出來了呢!”
“你們可太牛逼了,這玩意也能造出來???”
“怎麼樣?怎麼樣?是不是狠狠震懾了一下……”
徐工代表哈哈大笑,非常得意,走過郭帆跟前,道:“郭導,您看看,還滿意麼?”
“我能上去麼?”
“當然可以了!”
“那我……”
郭帆回頭,看一個個都眼巴巴的,道:“排隊啊,輪流參觀,都有機會,龔格爾、達叔、小麥、李光潔……”
他點了幾位主創,當先上了車。
進去一瞧,也是按照設計圖一比一製造,那個標誌性的球形操縱器——就是方向盤,就呈現在大家眼前。
“……”
郭帆轉了一圈,萬般情緒匯聚心頭,最後只豎了根大拇指:“牛逼!”
吳孟達則不停搖頭操著一口還算利索的普通話道:“我拍了幾十年戲,第一次見到這種東西,哇,我拍完馬上退休也不遺憾啊。”
“別這麼說達叔,您年輕著呢!”
幾人待了一會,下了車,那幫孫子早自動自覺的排好隊了,輪番上去參觀。
一個個大呼小叫,雞飛狗跳,想摸又不敢摸,但都懷著同一種的激動與興奮,莫名的還有點驕傲。
其實這樣的“物理特效”,在好萊塢早已應用多年。
他們會為了拍某場戲,專門修一條路,鋪一段鐵軌,造一座橋,弄一輛逼真的火車頭咣咣往上撞,或者轟的一下把橋炸掉。
因為這座橋被造出來就是為了炸掉。
這便是電影工業的一個縮影,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絕對不僅僅是電腦特效的強大,還有此類“物理特效”的應用。
除非將來的技術,能達到完全棄用真實道具,那電腦特效就可以稱霸了。
不過等到那時,演員或許也不重要了,直接上ai。
原版《流浪地球》的運載車,是想用卡車做真實改造,結果費用太高,劇組過於窮逼,沒捨得掏這份錢,只得用電腦特效p成運載車的外觀。
現在不缺錢了,全是卡車改造的。
而眼前的這個50米大傢伙,當然無法應用拍攝,它就是個大模型,外面裝飾成很牛逼的樣子,實際是個空殼子,更實現不了載重3000噸的功能。
但不得不說,視覺震撼一流。
“姚總什麼時候來?”
“晚上到,會待一段時間,直到領導視察完畢!”
“這波穩了!領導都得豎大拇指!”
“必須的這車開過來的時候,臥槽,哥們前列腺都在抖動……”
郭帆、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