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囧》首日成績沒出於佳佳的預料,剛好破了4000萬。
此後一路走高,一部3000萬成本的小喜劇片拗出了人擋殺人、神擋殺神的氣勢。
連創國產片單日排片紀錄、單日票房紀錄、單日觀影人數紀錄,首周票房破3億,第二週4億,第三週3億。
12月月初上映,放了25天,已經達到了116億,穩居年度第一。在99娛樂大肆營銷之下,《泰囧》鐵定打破原版票房,取得更高的成績。
前文講過,《泰囧》本身沒那麼誇張,是天時地利人和。
因為在11月份,馮小剛的《一九四二》,陸川《王的盛宴》,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同月上映。
由此誕生了那個著名的梗:
“李安和馮小剛之間差了100個陸川!”
“那差的也不多啊!”
《少年派》的票房雖然不錯,卻也是一部嚴肅題材的電影,可以說,觀眾在11月份被教育了一個月,就想看點輕鬆的。
“難得的一部現象級電影,我去理髮,洗頭小弟都在熱情的向我推薦,還會複述一些搞笑橋段。”
“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看喜劇是價效比最高的減壓方式。”
“沒有說教,沒有心計,沒有爭鬥,沒有王權,沒有爾虞我詐,眾生平等,人人快樂!”
觀眾熱捧,輿論也開始無限拔高徐崢。
徐崢倒是挺理智,多番表示:“我覺得我比較瞭解觀眾看電影的心態,我也跟身邊一些對電影品位和訴求很高的人說過,應該去電影院看看觀眾是怎麼選擇的。
普通觀眾並不是之前在家裡上網、看報紙評論或推薦,而選擇好說晚上我們去看一場波蘭斯基的電影,多數都是到了影院後買一桶爆米花說,咱們看這個吧,這個看上去很好笑。
觀眾是簡單需求,要在滿足簡單需求的前提下,再引導他往更高的層面上走。
比如《少年派》就是李安的智慧,在美輪美奐的影像風格下還不失品位,讓人見仁見智,我可能永遠都達不到……”
其實從後世的眼光看,對於《泰囧》來說,最大的意義是:
從投資、製作、主創、發行、市場,全無外人插手,它證明了僅憑內地電影人、內地市場,也能轟下10億+的票房!
以《泰囧》為標誌,大家都看到了內地市場的巨大潛力。
熱錢不斷湧入,娛樂圈迅速資本化,內地明星開始抬頭,對港臺圈完成了被壓制30年的逆轉反殺。
…………
就在《泰囧》紅紅火火的時候,姚遠和於佳佳已經起飛了。
臨近年末,有些人閒著,有些人更忙。
“轟!”
機身飛行帶起的強大噪聲在耳邊轟鳴,一架飛往新加坡的航班上,姚遠無聊的看著一本雜誌,於佳佳在旁邊用筆算算算,一刻不停。
“這一波能賺4億!”
“什麼?”
“《泰囧》啊!”
於佳佳停下筆,道:“按12億票房算,先給政府電影基金5,即6000萬;再繳33的稅,3960萬。
院線分賬是43,我能拿473億。
《泰囧》成本+宣發是7000萬,毛利4億差不多,掙錢了!掙錢了!”
她顯得非常欣慰,不停道:“投資電影這麼多年,終於不用賺那三瓜兩棗的了,以後就是10億、20億的往回賺。”
“20億那票房至少60億才行,國內市場雖大,60億也就到頭了。”
“那也很知足啊,比以前強多了……哎,你猜我給徐崢分多少?”
“你們沒簽協議?”
“沒簽,他拿的正常報酬。”
姚遠想了想,道:“以你的秉性,怎麼也得3000萬吧?”
“如果12億,就是3000萬,如果14億,就是4000萬!我要讓所有人知道,跟著我有肉吃。”
去新加坡路途不遠,5、6個小時就到了。
下午時分,飛機落在了樟宜機場,形形色色各類人種,但還是以黃面板較多。過關的時候,工作人員用英語詢問,姚遠故意說了句中文。
對方保持得體的微笑,也用中文回了一句。
“伱幹嘛?”
“我看看他們會不會說?”
“痴線!新加坡70多都是華人,當然會說中文了。”
“那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