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真相的梁朝明覺得很滿意。 畢竟也確確實實是做了實事的,值得這些讚譽,他受之無愧。 如果沒有他提前準備那些藥材,等到了地方發現瘟疫然後再去籌集藥材,研究藥方,中間這個過程可是不短,這些百姓還得死一大批。 他縮短了這個過程,就相當於是救了一大批百姓。 活下來的人又有哪個會不感激? 畢竟就算是活著再難,也是好死不如賴活著,更何況死於瘟疫中,也算不得什麼好死。 何況梁朝明還帶來了糧食,這也是真正能救命的東西,親自在城中派粥的梁朝明,在百姓的眼中心中,那就是救苦救難的活菩薩。 至於皇帝是誰~~對不起,只聽過沒見過。 或許是因為瘟疫的訊息傳回皇城後,三皇子認為梁朝明逃不開被感染的命運,只派了一隊人馬,也沒有強硬的要求他們立刻去刺殺,而是進行觀望。 萬一他這個二皇兄因為感染了為瘟疫而死,不是省了他的事嗎? 而是而這隊死士也怕感染瘟疫,並不敢靠得太近,既然是他們的主子,沒有強硬的要求,他們現在就上去殺了二皇子,那他們就一拖再拖,一直也沒有動手。 這些死士也是搞笑,被抓後咬毒自盡時不怕死,到處刺殺別人的時候不怕死,這會倒是怕了~~或許是因為感染瘟疫的過程太痛苦? 或許是被抓後咬毒自盡逞的是一時之勇,只要熱血一上頭就可以做到,而且這個過程非常快,幾乎沒什麼痛苦。 要不然死士被抓後為什麼要咬毒,還不就是怕受刑不過會招供? 在梁朝明看來,那些咬毒自盡的,其實都是些怕疼怕受刑的軟骨頭。 當然也不排除是因為他們的主子給他們洗腦的效果。 安撫好了百姓,梁朝明率領著部眾還朝,百姓們自發出城送別,一直到梁朝明隊伍的身影看不見了,才依依不捨的各自回家。 老皇帝這邊得了訊息,此時的臉色並不好看。 雖然他也沒想過,現在就讓這個二兒子死,而且解決了瘟疫的問題也是為他這個做皇帝的分憂,可他就是高興不起來。 尤其是尤其是從暗衛那裡得知,他這個二兒子在百姓中的名聲空前高漲的時候,那心情就更不美好了。 他甚至開始反思,安排二兒子做三兒子的磨刀石,究竟是對還是不對? 畢竟梁朝明的表現越來越不像一塊磨刀石了,反倒更像是三皇子的強敵了。 老皇帝甚至思考著,要不要自己親自動手廢了他,免得在自己百年之後,三兒子不是他的對手。 不過就算是要殺這個二兒子,也不能明目張膽的來,誰讓他剛剛立了大功呢? 皇帝還是要臉的,他也怕被千夫所指,怕別人罵他是昏君,怕別人罵他沒有容人之量,只能按耐住心裡的殺意,尋找機會徐徐圖之。 知道了梁朝明已經平安往皇城返了,三皇子差點沒被氣暈過去,暴怒的又摔了書房裡的一批瓷器。 一邊安排人緊鑼密鼓的刺殺,一邊思考著萬一刺殺不成,等對方回了京城之後該怎麼辦。 就在他在這種煩躁的情緒裡時,後院的那幾個女人還企圖當解語花,往他跟前湊。 盛怒之下的三皇子殺了自己一個側妃,兩個侍妾,對外卻宣揚她們得了重病,先後去世了。 然而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真相還是被偷偷洩露出來了。 礙於對方是皇子的身份,側妃的孃家人敢怒不敢言,至於那兩位侍妾的孃家人,就更不敢以卵擊石了。 只不過心裡怎麼想的,就沒人知道了。 背後有沒有偷偷的做小動作,也無人知道,至少三皇子後院的這些事兒沒瞞住多久,就被爆出來了。 死的這位側妃姓張,乃是張侍郎家的嫡女,張侍郎明面上不敢做什麼,背地裡恨的咬牙切齒。 都說是伴君如伴虎,這位還沒成為君呢,就已經成了吃人的老虎了! 竟狠毒如此! 如果說側妃犯了錯,頂多就是懲罰一通。 哪有像這樣的被活活打死? 更何況側妃沒有犯錯,之所以被打死,也不過就是因為撞在了三皇子心情不好的槍口上,打死側妃只是為了洩憤。 知道內情的人都在反思一個問題,這樣的人真的適合登上那個位置嗎? 如果登上了,會不會成為一個暴君? 沒有人敢把這話問出來,但都自動的離他疏遠了些。 畢竟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三皇子的所作所為還是在小範圍內被傳播開了,這傳言似真似假,有著好幾個版本,不過主旋律只有一個,那就是三皇子是個暴戾的人。 原本站隊三皇子的,和一直搖擺不定,不知道該支援哪個皇子的臣子們,都不約而同的放棄了三皇子。 這樣一個人可不是明君之相。 就算他們扶持他做了皇帝,這樣的品性,誰也不敢保證他會不會在做了皇帝之後就卸磨殺驢,或者是因為莫名其妙的是被遷怒。 到時候丟官棄爵都是輕的,說不定還會連累的一家老小性命不保。 畢竟官位做到他們這個級別,有幾個手上是絕對乾淨的? 皇帝要想殺他們,隨便羅列出幾條罪證,就可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