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明朝著原主記憶中家的方向走去。 此時正是上班時間,有工作的人出去上班了,沒工作的人也出去打零工了,孩子們也都上學去了。 衚衕口的大槐樹下倒是有不少人,這些人分成了三撥,一撥是正在下棋打牌的老大爺,另一撥是在納鞋底縫衣服的老大媽們,還有一群學齡前的兒童,有的手裡拿著玻璃球,有的手裡拿著小樹枝或小石子,湊在一起玩。 大家各成一個小圈子,嘰嘰喳喳好不熱鬧。 看見梁朝明走過來,立刻就有人跟他打招呼:“梁師傅回來了?” 梁朝明點了點頭,擠出一個笑。 “人死不能復生,梁師傅要節哀呀,人活著總得向前看,你還有兩個孩子需要養活呢,可得保重身體。” 那老太太又道。 梁朝明輕輕地嗯了一聲,扯開嘴角,露出了一個勉強的笑:“謝謝趙大娘,我心裡明白。” 這些雖然都是老鄰居,但原主跟他們並沒有多少交情,當然也沒仇。 畢竟原主忙著掙錢,忙著照顧家人,兩個孩子更是天天上學,到了禮拜天就想辦法出去打零工,多少掙一點錢補貼家用,也沒有時間去交際。 原主的妻子更是因為身體不好,跟這些鄰居們鮮少有來往。 但是吧,原主跟他們不熟,他們對原主卻是很熟的,畢竟原主在這一片也算是個名人了~~大家嘴裡的倒黴蛋,可憐蟲。 雖然工資掙的比別人都多,但沒幾家日子過得比他更苦。 只不過這些人平日裡也就是在背後嚼嚼舌根,也沒有哪個不長眼的會到他跟前來說,畢竟原主一家都騰不出空來,沒時間跟這些鄰居們鬧矛盾。 大傢伙也都瞭解他家的經濟狀況,因此也沒人上門來打秋風佔便宜。 畢竟就算是佔便宜也得有便宜可佔不是,像?家這種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八瓣花的人家,能佔到什麼便宜? 這些人背後嚼的舌根,雖然都是以同情為主,但也不代表梁朝明喜歡聽。 那老太太見梁朝明笑的勉強,只以為他是剛剛遭受了喪妻的打擊,還沒有緩過來,倒是也沒往心裡去。 而這老太太之所以跟梁朝明打招呼,是因為她家就住在跟梁朝明一牆之隔的左邊,算是有幾分面子情。 再加上老太太也挺善良的,有時候原主的妻子病了,原主上班不在家的時候,老太太也過來搭把手。 觀棋的幾個老大爺匆忙中抬頭看了他一眼,見梁朝明的臉色不好,而且也沒往他們那邊看,也都沒說什麼,又低頭忙著看別人下棋去了。 梁朝明越過人群,慢悠悠的走到了一座院門前。 這是一個大雜院。 原本院子是挺大的。 院子裡有四十一間房。 12間正房,10間西廂房,10間東廂房,還有9間倒座房,林林總總的住了將近十幾戶人家。 基本上都是在附近幾個廠上班的職工和職工家屬。 梁朝明進了院子後七拐八扭,穿過各種“障礙物”,來到了原主家的房門前。 原主家共有三間半屋子。 之所以多出來個半間,是因為他們家原本分到了三間,另外半間是自己加蓋的,平日裡就做灶房和雜物房用。 而他進來時,要繞過的那些亂七八糟的障礙物,也並不全是雜物,還有的是,各傢俬自搭建的小廚房,雜物房。 而大傢伙之所以這麼做,也是因為廠裡在分給他們這房子住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是拿錢買了產權的。 也就是說,如果他們自己不住了,可以選擇自行賣掉或換掉,廠裡也無權干涉。 所以這裡就算是一個能祖祖輩輩都可以住的地方,而不是一個隨時都會被廠裡收回去的臨時住所。 也正因為這樣,眾人的歸屬感就格外強。 甚至大傢伙覺得,不光是他們自己,他們的兒子輩,孫子輩,甚至重孫子輩,都會在這幢房子裡住到天荒地老,這裡將是他們的祖宅。 所以,自然是能多佔就多佔。 中間這麼大個院子空著,又不能種地,張家就覺得,在自家對面搭一間棚子,做灶房也不錯,於是就搭了一間。 旁邊的李家一看,覺得鄰居都多搭了一間灶房,自己不搭就虧了,於是李家也搭了一間。 緊跟著,王家也有樣學樣,接著就是丁家,鄭家…… 但大傢伙搭的是棚子,各家做什麼,隔著好幾家都能看到,這沒有隱私了啊。 這個年代誰家做點好吃的,不是藏著掖著,於是有一家就在自家棚子旁邊建了牆,既然牆都建了,那也不差一扇門了。 於是原來的棚子就成了屋子,其他人家也是見樣學樣,等到後來發現沒人管,大傢伙就越發囂張,一間一間房子搭起來,漸漸的把整個院子都建滿了。 而且因為大家都是各自為政,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劃,弄得每次進了院子就像進了迷宮一樣。 敵特來了都得迷路。 梁家的存在感很低(自認為),所以也沒跟大傢伙去搶中間的位置。 梁朝明家是住在正房的最右側,剛好在他們右邊離著牆根還有塊空地,約有半間房子大小的面積,於是原主就利用休班的日子,在這塊空地上搭了一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