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得感到一陣慶幸。
“這王家,終究是又有了出頭之日啦!”
……
話說這王太師公一共生有五子,其中兩子在大梁時便與太師公同日殉國,一子早逝,只餘下了王玄義的父親王士通,以及五弟王士治。
因身處亂世,王家兄弟無心仕途,便早早回到了這壽張老家躲避戰火。這一晃,兩兄弟各自成了家。王士治子嗣艱難,直到知天命的年紀才續絃劉氏生下了獨子王玄義。而王士治,則有兩子名為玄忠,玄勇。兩家人在這壽張老家比鄰而居,雖然日子清苦,但好歹能有一口安樂飯吃,倒也十分的滿足。
待到這趙官家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天下初定。王氏兄弟自然又起了仕途的心思。可奈何這王氏兄弟年紀漸大,雖有此心,卻也力不從心。故此只能將這份期望放在了子嗣身上。
彼時,這大宋才剛剛立國,周圍尚存北漢,南唐,後蜀,南楚等國。再加上這王家又是武將世家,因此這王士通和王士治都一門心思的想要把自家的三個兒郎培養成像太師公那樣的大將軍。
可就在這王家兄弟下定決心之際。這王劉氏卻死活不讓這王玄義練武從軍。王家兄弟每當勸說,這王劉氏便抱著兒子尋死覓活,一連試了幾次之後,王士通見勸說不得,便也只能由著他了。
直到這王玄義十歲之時,王士通無疾而終。王士治便承擔起了照顧侄兒一家的重任,考慮到自己一介武夫,對文章之道一竅不通,故而這王士治又向嫂嫂勸了一次,可誰成想這王劉氏一心不願讓王玄義再走那王家的老路,對王士治的建議充耳不聞。故此,才有了這約定之說。
“看來,到底還是嫂嫂您有見地啊,也罷……我這就去把《族譜》《家傳》找來,交於嫂嫂保管。不過……我只希望嫂嫂看在我照看你們母子多年的份上,答應我一件事情,還望嫂嫂能夠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