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大膽兒原本還想去找豁了嘴,好好審審這小子,問問他偷了大友的鏡芯到底在哪出的手。普通人見了那塊鏡芯,頂多會認為是塊小銅片,幾遍懂行的,也只會當那是塊古銅鏡。 既然藍半尺那本拍賣冊子上,寫明這是員嶠仙鏡的鏡芯,就說明收這鏡芯的人知道這東西的歷史和來歷,好好查查說不定能找到和三陽教相關的線索。 不過當韓大膽隨手一翻看大友那本家傳小冊子,卻完全被裡面的內容吸引住了。因為小冊子前半部分內容雖然包含了許多象形文字,韓大膽兒在學校博覽群書時,曾見過一些考古書籍中有類似文字。 除此之外最讓他驚疑的是,開篇幾頁的文字既像是紋飾又像是某種符號,簡直就和鬼工球、玉琮和玉盞上那些“仙籙”如出一轍。 韓大膽兒帶著小冊子回了家,臨別前告訴大友,會想辦法幫他爹的遺物,那塊小銅鏡找回來,大友聽了很高興,對韓大膽兒不住道謝,不光為了韓大膽兒要幫他尋回遺物,也為了今天韓大膽兒在九道彎出手相救。 韓大膽兒到家時已經很晚了,他晚上只吃了二兩多羊肉餡兒餃子,還是大友剩的。一斤半餃子大部分都讓大友造了,當時光聽大友講鏡芯的來歷,也沒顧上吃。可這時候他心思全在那本小冊子上,也卻根本不覺得餓。 他坐在燈下,找了個放大鏡,細細翻看那本小冊子。冊子看著年代久遠,紙張呈褐黃色,他怕有些紙張酥爛,自己翻看時會有所損毀,還特意帶上手套,輕輕翻動。可卻發現,這冊子看著古舊髒汙,但紙張卻頗有韌性,甭說翻爛用力扯都根本扯不斷,也不知是到底是什麼材質的。 冊子裡除了仙籙之外,其餘部分都是可以辨認的文字。韓大膽兒拿出從烏木盒子中取出的玉琮,對照玉琮上鏤刻的仙籙,發現冊子裡有些仙籙,的確和玉琮上鏤刻的一模一樣,排除僅僅是相似或是巧合的可能性,基本可以確定這完全是同一種文字。 既然這些所謂的仙籙根本看不懂,韓大膽兒也只能繼續往後看。他本身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對於古文字就更不擅長。那些象形文字對他來說其實也和仙籙差不多,都跟天書一樣。 小冊子一直翻到塊中間的部分,他才能基本看懂。看得出來小冊裡這些內容,的確都是大友家歷代先人手書的,韓大膽兒能看懂的行書文字,最早描述的是魏晉時期,但其中並沒有提起員嶠仙鏡之類的,只說是一直在尋找失落的無終國——天城。 大友家有位先人,名叫張凌字霄漢,這個張霄漢曾經追隨東晉時期的丹鼎先師葛洪,一起煉丹求道,尋訪仙山,但其目的只是尋找天城。 另有涉及唐宋時期的一些張家先人,也都在尋找天城的線索。其中內容寫得都有點神乎其神,韓大膽兒對這些怪力亂神的玩意兒,從來不感興趣,所以翻看了一會兒便直接跳到後面的內容。 直到他翻到明代的一些記敘時,才出現了一張毛筆繪製的插圖,那張圖畫的正是原本大友帶著的那塊小銅鏡,也就是員嶠仙鏡的鏡芯。另有三間古器的圖畫,卻是鬼工球、玉琮和還疊玉盞。 這段內容說的是,明代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謀反。朱棣身邊的得力輔臣姚廣孝,在駐防燕京的時候,在一處古籍中找到了一塊元代遺留的石刻,後來姚廣孝帶找人翻譯了石刻上的文字,發現其中記錄了失落的神秘國度無終國。 無終國有塊至寶員嶠仙鏡,有著奇幻的通天之能。但並非所有人都可以觸碰。姚廣孝先毀掉石刻,然後按照石刻描述帶著人找到了無終國,並且發現了員嶠仙鏡,只是員嶠仙鏡已經被一分為二。 當時姚廣孝所帶的侍衛中,有個人名叫張勇,正是大友家的先人。 當時一行人在天成中遭遇危險,被妖魔鐮魘襲擊,死傷慘重。姚廣孝只將發現的三件古器,和員嶠仙鏡的鏡芯帶出了天城,逃出時,為了抵擋追擊的鐮魘,只能毀掉了通往天城的通路。 回燕京的路上,張勇曾想盜走三件古器和鏡芯,但卻沒有得手,自己還被其他侍衛打傷。他逃走後,立即帶著家小離開燕京。他將三件古器和員嶠仙鏡鏡芯的樣子畫在家傳冊子上,然後便因傷重不治飲恨西北。 燕王朱棣篡位成功後,遷都燕京,至於姚廣孝發現天城的事情,卻並未栽入任何史料。那三件古器和員嶠仙鏡的鏡芯,也從此失去蹤跡。 張家後人也曾數度潛入大內尋找古器與鏡芯,但要麼是無功而返,要麼就是直接被大內侍衛擊殺,最終卻一無所獲。 後來張家人丁凋零,後人便逐漸對尋找天城和員嶠仙鏡不怎麼上心了。 前清時,張家有位後人入朝為官,是當時的欽天監右監副。他在一本明代野史中,找到了古器的下落,並得知有三面銅鏡,標記了藏有古器石獸的位置,但當時朝代更替,那三面銅鏡早已失落,藏有古器的石獸更是無處尋找。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