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則,那婆娑小世界有唐朝僧人玄奘去取經,但卻是單人匹馬,沒有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駕,只是走得辛苦,沒有遇到任何妖怪,《西遊記》中的神怪故事,全都是附會或者人為創造的。
那比丘國確實是有,但只是沙漠中的一個城邦小國。《西遊記》描寫唐僧出了大唐過境,風土人物全都與大唐無異,純粹是那作者從未親自前往過。甚至,把明代才有的錦衣衛,都搬到了唐朝。
你道龍二太子為什麼會去比丘國,是因為那小蓬萊的老僕阿翁,會類似靈品《搜尋術》的追逐術。
龍二太子與紫萱隨阿翁前往西域比丘國時,的確見到王宮前有一大堆鵝籠,卻並沒有用綢緞遮蓋,且孩童們都在嚎啕大哭,並不像後來的《西遊記》根據其講訴,添油加醋後寫得那邊從容,還有心情坐在籠中頑耍、吃喝、酣睡。更不像《西遊記》裡頭說的“大者不滿七歲,小者只有五歲。”
誰家的鵝籠能裝得下五六歲的孩童?只要一思慮就知道是以訛傳訛,龍二太子所見的全都是嬰兒。
而且,那裡的建築風格與中土迥異,官府並不叫做衙門,館驛更不要叫金亭館驛,那裡自有文字和風俗,館驛斷不會用中土的名字命名的,那些圈圈繞繞的文字,龍二太子也不認識。言語不通,好在作為修行者,可以瞬間感應凡人的記憶,學會其語言。這是修行者文明不可思議的高明處。
龍二太子用剛剛掃魂學會的當地語言,使了銀幣這才向人打聽到,比丘國的國王昏庸無道的事蹟。
四年前,有一名老道士,攜一小女子,年方一十六歲,長得那叫一個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風華絕代,傾國傾城,進貢給比丘國國王。比丘國國王愛其色美,一見傾心,寵幸在宮,封其為美后。
有道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從此,這名老道的女兒獨寵後宮,比丘國的國王,對其它的妃子再不正眼相覷,不分晝夜,貪歡不已。只四年光景,身體就被掏空了,變得精神消沉,身體羸弱,命在須臾,不能療治。那道人因女兒被冊封為王后,早被冊封為國丈,在這四年內,多次顯露神通,深得比丘國國王的寵信。自稱手中有海外仙方,甚能延壽,自己已採得藥來,只還缺藥引子。國王問是什麼藥引子,國丈回答說,要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嬰兒的心肝,煎湯服藥,服後有千年不老之功。國王為求延壽長生,立即欣然允諾,下令全國抓捕孩童,務必夠數。
那小蓬萊的老僕阿翁,使用類似靈品《搜尋術》的追逐術,立時辨清了千人簇擁當街而過的國丈大人,就是那白鹿精!原來,這白鹿精自出了小蓬萊,就物色了一名絕色的凡間女子認作女兒,進獻給比丘國國王,換取榮華富貴,遲早要名正言順地篡奪其王位,坐享比丘國,享盡榮華富貴。
你道這白鹿精要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做什麼?小兒心肝並不能入藥,他所求的,是使用禁術,將那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用於祭祀府邸空間靈戒,那裡面靈氣日益稀薄,使用禁術是可以用小兒的生命力和魂力轉化出靈力來的!越是小兒,生命力越多,用不著小兒心肝和其它骨肉。
後來的《西遊記》沒有說這原因,是因為吳承恩只是凡人,並不知道修行界轉化靈力的黑暗禁術。
白鹿精想篡奪王位,也要順應民心,師出有名。借國王之名倒行逆施,屆時,推翻國王取而代之,就會變成為民除害,到時候再顛倒黑白,說自己勸過國王,此法傷風害民,奈何國王執意不聽。
屎盆子就扣在了比丘國國王身上了,他自可以成為比丘國國民愛戴擁護的新王。就算日後道盟再派修行者前來這處婆娑小世界傳播道教或佛教,看破了他的真身,念其愛民,也不會再為難於他。
這白鹿精,打的都是如意算盤。比丘國是西域小國,搜遍全國也沒有一千一百一十一名嬰兒。但比丘國國王卻下了死令逼迫全國百姓進獻出這麼多嬰兒,大的不要,軍士們逾期辦不到全部斬首。
軍士們要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需得憑空變出幾百名嬰兒,這當然是不可能是事情!為了逾期之後不被問責斬首,將士們尤其是首當其衝的將軍們,勢必會造反!而這白鹿精以障眼法變化的國丈,在這四年內早就獨攬了比丘國大權,在軍隊中廣有親信、黨羽。屆時,就可以黃袍加身了!
鵝籠裡的嬰兒,就是軍士們已經從百姓們手中搶來的。並不像《西遊記》所說,是掛在百姓們家門口的,說人家父母,懼怕王法,俱不敢啼哭,這太不符合情理!有一個算一個,軍士們沒有讓人家父母把嬰兒掛在自家門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