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1 / 4)

小說:曾國藩家訓 作者:男孩不逛街

◆原文

讀書之道,朝聞道而夕死,殊不易易。聞道者,必真知而篤信之,吾輩自己不能自信,心中已無把握,焉能聞道?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讀書之道,早上知道了真理,到晚上就是死了也無遺憾,要做到這點,十分不容易。聞道,必須是真的理解了,而且非常信奉,我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心中已經沒有把握,又怎麼能聞道呢?

◆原文

學問之事,以日知月無亡為吃緊語;文章之事,以讀書多積理富為要。

讀書之志,須以困勉之功,志大人之學。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學問,以每日增長新知而不忘記為關鍵;文章,以多讀書多懂道理為關鍵。

讀書的志向,一定要困而勉之,奮發向上。

◆原文

讀書窮理,不辨得極虛之心,則失自窒矣。

不能主一之咎,由於習之不熟,由於志之不立,而實由於知之不直。若真見得,不主一之害心廢學,便如食烏啄之殺人,則必主一矣。不能主一,無擇無守,則雖念念在四書五經上,亦只算遊思雜念,心無統攝故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讀書求理,不讓自己的心地保持虛空,首先就是自我堵塞了。

不能守一定之理,是因為練習得不夠熟練,志向沒有確立,而其實是因為所獲取的知識不真實。如果知道了真,就會知道不守一定之理的害處,就如吃烏啄殺人一樣,這樣就一定能守一定之理了。不能守一定之理,就會既無從選擇,又無從把守,那麼,即使把心念都放在四書五經上,也只能稱得上是遊思雜念,這是因為沒有掌握能把心統攝起來的東西。

◆原文

竊經心專一經,不可泛鶩。讀經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名物為末。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每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之人酬酢笑語於其間。不必人人皆能記也,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記也,但記一事,則恍如親其事。經以窮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別無學矣!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第二部分:學 問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 缺一不可(2)

●解讀

我認為一定要專注於一經,不可泛泛而讀。讀經以研討義理為根本,考據只是枝節。讀經需要掌握一個“耐”字訣,一句話沒有看懂,就不看下一句;今天沒有讀懂,就明天再讀;今年不精通,就明年再讀,這就是所謂的“耐”。讀史的方法最好的就是設身處地,每讀到一處,就好比自己正與當時的人在對答應酬。不一定要把每個人都記下來,只要記住一個人,就好比與這個人相接觸;不一定每件事都要記下來,只要記住一件事,就好比自己親身經歷這件事一樣。讀經以明理,讀史以知事,除了這兩者,此外沒有什麼可學的。

◆原文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諸弟此時惟有識不可以驟幾;至於有志,有恆,則諸弟勉之而已。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志向則自己不甘心為下流;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滿自足,像河伯觀海,井蛙觀天,這都是沒有見識的人;有恆心則沒有成不了的事情。這三件缺一不可。各位弟弟現在對於有見識不可速求,至於有志向,有恆心,則希望你們能勉力而行。

※詳解

中國傳統文化對於讀書歷來極為重視,認為齊家、治國、平天下都離不開讀書,不讀書的人就是愚笨、賤鄙的。

曾國藩一生最輝煌的成就雖是軍事,但他的愛好讀書也是為時人傳誦的。從曾國藩一生讀書的經歷來看,他在道光十五年入京參加會試前,讀的是“子曰詩云”,習的是帖括制藝,眼界不廣,學識不寬。會試報罷,暫留京師,開始涉獵詩、古文,尤好韓愈的文章。第二年會試又報罷,他買回一套二十三史,孜孜細讀,將近一年。這才使他的學識逐漸開拓。道光十八年入翰苑後,清閒少事,他更勵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