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1 / 4)

小說:明醫雜著 作者:世紀史詩

牛黃(另研) 龍骨(火 ,各二錢) 青黛(一錢,另研)

上為末,蜜丸綠豆大。淡薑湯送下,每服三、五丸。

愚按前二方根本之治,防微杜漸之法也。但鎮驚丸內多苦寒、辛散、分利之味,病後不宜輕用,恐復傷胃氣,而變生他症也。若飲食停滯而見他症,當消導為主;若脾胃損傷而見他症,當健中氣。大凡病後元氣未復,或因克伐之劑元氣復傷,而見前症,但用升補陽氣為主,諸症自愈,若專攻其病則誤矣。

一小兒,七歲,患急驚將愈,而發熱驚悸,或用祛風化痰之劑,更加驚搐,吐痰喘嗽,腹膨,少食,惡寒,又用抱龍等丸,更加大便似痢,寒熱往來,殊類風症。先君視之,以為脾氣虧損,諸經無所資養而然。用四君子湯為主,少用升麻、柴胡以升補陽氣而愈。

治小兒齒腫,流涎,腮腫,馬牙,主陽明之熱。

升麻 川芎 白芍藥 半夏(炒,各七分) 幹葛 生甘草 防風 黃連(酒炒,各五分)

石膏(火 過) 白朮(各一錢) 白芷(三分)

上水煎,每服二錢。若能漱藥者,則含藥漱而吐之。漱藥不用白朮、半夏。

愚按馬牙、重舌,因胎毒胃熱所致,若用線針刺破出血即愈,不必服藥;若因飲食所傷,脾胃虛熱而致,宜用七味白朮散;若服熱藥損傷脾胃發熱而致,或口舌生瘡,宜用人參安胃散;若久病脾胃虛熱,口內如無皮狀,宜用七味白朮散;若脾經陰血不足,午後益甚,宜用四物湯加白朮、茯苓、炙草;若脾經陽氣下陷,午後益甚,宜用補中益氣湯,並用茱萸塗腳心;若疳積虛火炎上,齦齒腐爛,當從疳治,亦有滯頤口角流涎,此由脾氣虛冷,不能制其津液也,宜用溫脾散;若脾經實熱,舌縱涎下,宜用瀉黃散。大凡小兒四時皆以養元氣、健脾胃為主。若屢有痰症,屢服驅風瀉火之藥,多患前症,其輕者能節飲食、慎調理,不藥自愈。

卷之五

序次丹溪小兒痘瘡治法

屬性:小兒瘡疹,大抵與傷寒相似,發熱,煩躁,臉赤唇紅,身痛頭疼,乍寒乍熱,噴嚏呵欠,嗽喘痰涎。

始發之時,有因傷風傷寒而得,有因時氣傳染而得,有因傷食嘔吐而得,有因跌撲、驚恐、蓄血而得。或為竄眼驚搐,如風之證,或口舌、咽喉、肚腹疼痛,或煩躁、狂悶、昏睡,或自汗,或下痢,或發熱,或不發熱,證候多端,卒未易辨,亦須以耳冷、 冷、足冷驗之。蓋瘡疹屬陽,腎臟無症,耳與 、足俱屬於腎,故腎之所部獨冷,又不若視其耳後有紅脈赤縷為真,於此可以稽驗矣。調護之法,首尾俱不可汗下,但溫涼之劑兼而濟之,解毒和中安表而已。虛者益之,實者損之,冷者溫之,熱者平之,是為權度借喻而言,亦如庖人籠蒸之法,但欲其松耳!蓋毒發於表,如苟妄汗,則榮衛一虛,重令開洩,轉增瘡爛,由是風邪乘間變症者有之;毒根於裡,如苟妄下,則內氣一虛,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不勝水,變黑歸腎,身體振寒,耳 反熱,眼合,肚脹,其瘡黑陷,十無一生。

汗、下二說,古人深戒。以此觀之,瘡疹症狀雖與傷寒相似,而其治法實與傷寒不同。傷寒從表入裡,瘡疹所發從裡出表故也。如欲解肌,幹葛、紫蘇可也。其或氣實煩躁熱熾,大便秘結,則與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又或紫草飲多服,亦能利之。故雖雲大便不通者,少與大黃尤宜,仔細斟酌之,若小便赤少者,分利小便則熱氣有所滲而出。凡熱不可驟遏,但輕解之;若無熱,則瘡又不能發也。

凡瘡疹,春夏為順,秋冬為逆。

瘡疹分人清濁,就形氣上取勇怯。

凡已發未發,並與紫蘇飲。但覺身熱,症似傷寒,若未見瘡,疑似未明,且先與惺惺散、參蘇飲,或人參、羌活輩,熱甚則與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但一見紅點,便忌葛根湯,恐發得表虛也。

凡痘瘡初欲出時,身發熱,鼻尖冷,呵欠,咳嗽,面赤,方是痘出之候,便宜服升麻葛根湯加山楂、大力子,其瘡稀疏而易愈。

凡痘初出時或未見時,宜服後方,多者令少,重者令輕。方以絲瓜近蒂三寸,連瓜子皮燒灰存性,為末,砂糖拌幹吃。入硃砂末亦可。又方硃砂為末,蜜水調服,多者可減,少者可無。

凡痘瘡發熱之時,便以惡實子為末,蜜調貼囪門上,免有患眼之疾。

凡初出之際,須看胸前,若稠密,急宜消毒飲加山楂、黃芩、酒洗紫草,減食加人參。

初出之時色白者,便大補氣血,參、 、芎、術、升麻、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