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都在龍山電池廠做工,早九晚五,還有周末,包吃中餐,還有獎金。一個月工資兩口子加起來六千以上,想想誰都心爽。
第一二○章 過年大吉
第一二○章過年大吉
又是一年到頭,轉眼年關又至。
區傑得到家裡通知,必須返回南城過年,而且要帶阮蕾回去,拜見老孃,商量婚事。區小老闆很快就會成為有韁繩的馬,陳維政不敢想象,區傑這種人也會這麼早就走進婚姻殿堂。
由陳維信挑頭,陳村舉行維字輩子弟集體自願敬老活動,敬老費用多少不限,自願為主,陳維來一幫猛人,偏要搞硬姓規定,要求已經做工的每人不能低於一百,還在讀書的免交。最後統計,第一名是陳維政,一萬元,第二名是陳維信,三千元,第三名是殺豬佬陳維章,二千八百元,第四名是陳維剛,二千元,第五名是四個在深州打工的維字輩後生,一人一千元。之後最少的也有一百元,幾個還在讀大學的小弟小妹也不甘落後,一定要拿出打工掙到的一百元。幾個已經成家或者做工的華字輩子弟也踴躍獻出自己的心意,每人都超過一百元。合計,一共二萬三千六百元。十八爺對子弟的孝心很滿意,用零頭給上了六十歲的陳村老人,包括陳維政家四個老的,每人打了一個99元的利事封包,其它全部放在公中,作為家族公積金,作為家族應急費用。
見老人們主動設定家族應急基金,陳維政很感動,認為這是農村家庭福利及保障集體化的開始,當場又拿出十萬元,加入家族應急基金。寶字輩的不少叔伯,也紛紛拿出錢,加入家族應急基金,連劉德厚和鄭建一都主動解囊,幾個新姑爺也有所表示。龍山陳村,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團結。
一放假,劉松照和陳竹喧就回到了陳村,在學校裡,他們和一班陳村的子弟結成了強大的同盟關係,連續幾個星期天,小松和小竹拿著陳維政給的古宜大酒店的自助餐票帶著一幫陳村子弟去古宜大酒店開洋葷,這回回到陳村,更換主場後,換成陳村本地孩子們帶著他們兩個去套鳥打魚挖筍摘菇,一天到晚,一點影子不見。
小松和小竹第一次帶著一幫農村親戚去古宜大酒店開洋葷,把酒店的保安給招了來,小松和小竹說票是他們表哥給的,讓老家的親戚學生們來感受感受。保安報告古宜大酒店的總經理,總經理也是人精中的人精,不僅讓孩子們吃好喝好,在孩子們離開時,還每個孩子送一個小食品袋,裡面都是辣椒醬菜之類的長命食品。同時在網路上、媒體上四處宣揚慶山出了個陳維政,省出早餐請學童的故事,再連帶出龍山電池廠弄成家族作坊的巴家事蹟,一下子又讓陳維政傳出至誠至孝的大名,同時古宜大酒店也順便出了大名。不過,大家都覺得陳維政這事做得地道,是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鄉里人。一來二去,很多下面縣裡的人到古宜辦事,都會組織同村同族的學子來大酒店吃一餐,成了這段時間古宜的時尚。如果誰去了古宜,又沒有帶孩子們去吃飯,那是要被人看不起的!
學期結束考試,小竹繼續排名全校第一,小松則有意識把自己的名次放在中上位置。長時間的食用靈丹,小松無論是記憶力還理解能力,都不是他們這個年齡的人可以相比。而且他的身體機能更是驚人,由於他平時很注意掩飾自己,才不會被人發現他的奇異。
小裕一放假,就被劉懿帶到隆慶花園,奶奶也一起去,看到隆慶花園的一切,奶奶由衷的笑,笑得飛淚。韋姨幫小裕辦好轉學手續,過年後,小裕就是慶山學校的小學生。
奶奶很矛盾,又想呆在農村,又怕耽誤小裕,最後還是決定:每天小裕去了學校她就回鄉里,種菜餵雞掃老屋,在小裕放學之前,把時令新鮮菜摘好,坐微型車回到縣城。為了給老太太找個安穩,陳維政跟章小嫻商量,把自己樓下那套房送給汪洪濤,讓章小嫻的老母親從六盤雲都過來幫帶孩子。汪洪濤章小嫻的孩子汪寧正好十歲,跟劉裕一樣大,章小嫻家是農村人,正愁著母親過來沒有伴,一聽還能去劉懿家找地方種菜,狂樂。過完年就讓他們過來。
鄭天天一家的到來,劉裕和比他小兩歲的鄭天天成了好朋友,這幾天已經成功的從隆慶花園走出大門,估計不用到過年,他們就能成功走過龍江大橋小裕看到車庫裡有五輛20寸六速摺疊車,知道是姐夫買的,每天和鄭天天在花園裡學騎車,到也簡單愉快。
胡國平已經明確出任風臨廠總經理。
汪洪濤脫身出來,組建古宜龍山高能電池技術應用開發公司,鄭建一也歸口在他的旗下,出任技術總監。這將是一個指導姓的技術開發公司